
■蘇嘉宏
中國大陸加強稀土出口管制的背景
中國大陸近期加強對稀土金屬的出口管制,既是對美國商務部九月底擴大黑名單企業範圍的直接對抗式回應,也帶有明顯的地緣政治戰略意圖。中國大陸掌控全球大部分稀土供應,而稀土是半導體、機器人、航太及電動車等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原料,此舉措在展現國力,強化政治合法性,同時向美國強勢施壓。
中國大陸策略短期內似乎有意義,川普近期已經將注意力從迦薩走廊轉向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問題;但此舉也引發全球包括歐盟與七國集團的警示和貿易抗議,導致全球股市的新一波波動。
美國的報復措施與對抗升級
面對中國大陸的稀土管制強硬措施,不但成了美中談判焦點,美國財政部也計畫加強對國內戰略產業的管控。有分析認為,北京可能高估了自己能在不引發全球經濟反彈的情況下,迫使美國退讓的能力?此次對抗不同於以前,中國大陸是將管制範圍擴大至全球出口,任何使用中國大陸稀土的產品均需申請許可,使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我經濟部日前表示,中國大陸這次擴大的稀土管制,所涵蓋的稀土元素與台灣半導體常用的不同,所以對半導體產業的直接影響有限。即使這是事實,並不代表台灣完全不受影響;中國大陸在二0二五年又將八家台灣公司納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對其出口雙用途物品。
台積電赴美留台的潛在風險高低
對台積電而言,此次中美對抗局勢帶來明顯的供應鏈與成本影響。台積電是否赴美設廠,面臨美國百分之百關稅和中國大陸稀土管制的雙重交叉負面影響的風險,以及供應鏈複雜化及生產延遲等問題。但若留在台灣,在兩岸關係不再惡化的前提下,則暫時仍有多重優勢。
台積電若留在台灣,暫時可維持穩定生產和成本控制。畢竟台灣本身擁有完整且高效率的半導體供應鏈,原料、設備及技術配套齊全,能保障生產連續性,避免因稀土出口管制造成的原料延誤。同時,台灣的地理位置與穩定法治環境,有利於全球客戶供應鏈布局,減少政治與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
台積電留在台灣還提供企業戰略彈性,在全球供應鏈不穩定的情況下,可以保持靈活調整出口與投資策略,必要時再考慮海外擴張,而不必立即承擔美國關稅與中國大陸稀土管制的雙重風險。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留在台灣生產,有助於維持兩岸關係的相對穩定,降低因大型企業在海外設廠而引發的政治緊張,對台灣整體安全與經濟環境均有正面效應。
台灣應謹慎保有目前難得的機會利多
從國家層面看,台積電留在台灣生產,也強化了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談判籌碼,也增強其戰略彈性與全球競爭力,並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是在當前複雜貿易環境下的理性選擇。
目前,中國大陸的稀土出口管制,在政策上具備對所有境外買家(包括台灣)進行審查或限制的可能性,尤其當買家或用途涉及敏感/雙用途領域時,台灣應謹慎保有目前難得的機會利多,辨別和持續自己的優勢。
在大國對抗格局下,在兩岸關係穩定不再惡化的前提下,台積電選擇留在台灣,不僅降低直接政策與貿易風險,也保障生產連續性和成本穩定,充分體現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並有助於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對台灣整體利益形成正面效應。 (作者為輔英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