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隨著越來越多青年學子不適應體制教育,選擇在教室外尋找方向,同時社會也面臨傳統師徒技藝傳承的斷層危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部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表示,高中自學的彈性模式,正好提供青少年一個絕佳機會,跟隨經驗豐富的師傅學習,不僅習得一技之長,也實踐「代間搭橋」的社會價值。
鄭同僚指出,將於八日在政大教育學院辦理講座「學校不想待,怎麼辦?—高中階段自學的可能與方法」,分享如何以「高中自學」為橋樑,串聯世代、開啟教育新可能,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
鄭同僚分享,許多民眾反映,對「自學」最大的顧慮是「無法獲取高中文憑」與「擔心無法銜接升學」。為此,該場講座將深入介紹如何依法向地方教育主管機關申請「在家自學」或「團體共學」,並於計畫完成後,獲頒效力等同高中畢業文憑的「實驗教育證明」。
講座內容也將說明自學期間如何申請政府學費補助,以及銜接申請國內外大學的管道,這樣的制度設計打破「自學等於放棄升學」的刻板印象,讓學生能以更自主的方式探索學習、規劃成長方向。面對AI時代的快速變化,學生如何培養不被AI取代的能力成為教育焦點,講座也將透過自學多元可能回應此議題。
鄭同僚觀察,臺灣社會的木工、水電、水泥與油漆師傅普遍感慨,難以找到年輕的接班人。他引用「AI之父」Geoffrey Hinton 的觀點指出,「成為水電工,是未來避免被AI取代的最佳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