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開發電子病歷系統獲專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的電子病歷系統高度碎片化,造成醫療資料無法共享,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設計出自動編碼輔助系統,不但可對醫療病歷語法修正與潤飾,並有3大標準編碼自動萃取引擎,臨床驗證與規模擴充能力,系統獲得2025未來科技獎,並已完成台灣專利申請。

衛福部指出,台灣地區23家醫學中心採用10套以上電子病歷系統,超過300家中小型醫院更是各自為政,無法有效整合共享醫療資料。

李建璋表示,以擁有超過98萬筆資料的國際通用臨床醫學代碼系統SNOMED CT為例,可協助醫療機構以一致、可交換方式記錄與理解醫學資訊,將成為未來智慧醫療應用的重要基礎,但龐大的筆數若靠人力完成資料轉換,幾乎不可能。

為此,李建璋主導設計一套以大型語言模型為核心的EHR自動編碼輔助系統SmartEHR Coder,建構一個可行且具規模擴張性的標準化資料轉換解決方案,以FHIR格式為標準,提升資料結構化與互通性,可支援AI模型訓練與跨院資料整合,已完成千筆病歷驗證,並具備自動標註與人工校驗機制,協助打造智慧醫療與數位健康新基礎。

李建璋指出,這套系統具有語意保留的病歷潤飾與結構化轉換技術,語言模型模組能夠針對醫療病歷進行語法修正與潤飾,但不改變原始臨床語意,特別針對台灣常見的中英混寫、拼寫錯誤與簡寫處理,顯著提升準確度。並有標準編碼自動萃取引擎,可經由指令調校與專家訓練的模型,能自動從文本中萃取對應的LOINC、SNOMED CT、RxNorm編碼,具備可回溯性與結果可解釋性。

衛福部指出,SmartEHR Coder技術已於今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展示,系統未來應用對象涵蓋醫學中心、公衛單位至基層診所,支援臨床應用、AI開發與公共健康研究,並可採雲端、地端部署或與HIS系統整合,為台灣智慧醫療與語意標準化平台建立基礎,也具國際輸出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