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子
週六下午我們在預定的駕訓班大門前撲空。
第一週,我們幾乎匆忙趕路。從大馬路接往市區的主要幹道騎去,風景對朋友而言,很陌生,對我如同遺忘或是錯過。朋友住在隔壁的鄉鎮,小學和我同校。這個時段是學生們的通勤時間。想起曾經的自己,在不同的時空,其他的路徑,做著相同的事。國中時的早晨,騎著腳踏車往住家附近的國中騎去;高中時,騎在市區的道路上趕往轉運站搭乘校車。
騎進陌生的山坡,右轉後,終於在遲到前抵達駕訓班。
返程時,我們騎在小鎮邊陲的道路。上午八點的街道,空曠得讓人感到時間變慢了。學生都在學校、一般年紀的人在上班。我極少在如此的時間看過小鎮。這條路,我平時極少行經。我和朋友曾於幾年前的下午騎腳踏車過來尋找羽毛球館,羽毛球沒打到,我們走進一間非連鎖的超市,購買不常見的飲料。喝完後,便騎回家。這裡距離彼此的住家很遙遠。隔著一條漫長的大馬路、數個路口,記得當時看手機的時間,從我家騎腳踏車前來,大抵二十分鐘。
左轉往大馬路騎去後,就是熟悉的街景。
我們嘗試從不同的路徑。以前的雜貨店消失了,右方的萬年宮似乎沒變。那間雜貨店,國中時,我和班上朋友入店消費幾次。萬年宮我目睹三年,現在外觀如同翻新。附近擺上一些新房子。從前的景色彷彿淪為一種錯覺。前面路口左轉後,是一條筆直的漫長小路,可以看見位於盡頭的學校「西側門」。我告訴朋友,這條路我很久很久沒來了。想起國中時的早晨,常常騎在這條路上,大抵是七年前的事。這裡的風景產生些微變化。那種變化,我無法形容,彷彿都是新的景色,這些房子卻是老舊的,只是農田外長出柵欄。整條道路只有我和朋友。也許是學校放起寒假。
兩臺機車,騎在這條路上,我未曾想像過。記憶裡,仍然是自己和國中朋友彼此騎著腳踏車。
抵達「西側門」時,我特地放慢速度,努力看著大門和門上的榜單,榜單是兩年前張貼,門還是當年的。左轉後。是更窄小的道路。右方是學校,左邊是農田。農田外也長出柵欄。也許是為了保護學生安全。當年學校外,偶爾有學生摔進田裡。接著右轉,左邊有一間里長開的早餐店。「里長服務處」的招牌明顯翻新,早餐的價目表消失,彷彿普通的里長服務處。我告訴朋友,當年許多學生來此買早餐,自己有段時間是其中一個。他的表情顯示:略微驚訝。
經過右方的學校大門,我忍不住朝校園望了幾眼,過往的景色再度淪為一種錯覺。前面的路是通往學校的「東側門」。「東側門」是屬於住在「林厝」的學生們的意象。這條路我未曾於上下學時行經。初上大學時,曾與高中班上的朋友騎著機車從另一側騎過來。那時是傍晚,也是一場意外。我們騎進「林厝」的某條小路後,闖入某個路口,後來連結到這條路。我才明白「這條路」和「林厝」的關係。
周圍是更廣闊的田。路徑更加窄小。兩臺機車能夠勉強並行的寬度。朋友跟隨後方。我淺淺地想像起當年班上同學騎腳踏車在這條路的場景。七年前的早晨,也許有些遙遠,又似乎極接近,彷彿此刻才是一種錯覺。這條路不算長,直行不到一分鐘,左轉就是筆直的路,景色卻是有趣。老舊的電線桿靜靜插在路旁,一臺幾乎變形的老舊機車,駭人地卡在田的外側,彷彿只屬於這裡的風景。筆直的路上有兩、三間民宅。一間頂樓加蓋鴿舍;一間屋外的籬笆爬滿了牽牛花。
接近路的盡頭時,我再度放慢速度,等待朋友。我告訴他,自己是第一次來這條路。他彷彿複製上一張驚訝的表情,我說這條路是住在「林厝」的同學們走的。
後來,我們左轉。
綿延的大水溝在我們的右方。這個季節氣溫低迷,上午七點前的天色處於迷濛的狀態,一片灰白,彷彿一首冷色調的長詩。穿越數個路口後,我們抵達小鎮邊陲的道路上。路途上,我看見那間非連鎖的超市附近的騎樓有一座賣蚵仔麵線的攤販。幾張桌椅,都坐滿客人。相隔不遠,也有一間賣著傳統早點的小店家,店門口擺放著古早味三明治、肉包、肉粽、飯糰。這條路上有著屬於它的文明。也許朋友未注意,我卻感到著迷。
駕訓班的課程剩下未滿兩周。我們前往的路徑,如同刻意繞遠路。
右方是大水溝的路上,一直走,一直走,會出現另外一條水溝。我和朋友在此右轉。此時,水溝變成在我們的左方,右方有座資源回收場。往前騎到插著紅綠燈的路口,再右轉,會連結到小鎮邊陲的道路。
駕訓班下課後,我們有時會一起吃早餐。兩間早餐店所對應的路徑是專屬的。回程時,大水溝擺在我們的左方。
在通往「林厝」前的路口,右轉,這條路是通往市區的道路。我們穿梭幾條小巷,最終抵達國小母校後方的早餐店。這間早餐店,是朋友選擇的。我偶爾經過,卻不曾走入店內。經營許久,從我小學時就目睹它的盛況。
我們很少一起走進早餐店。上一次是高三畢業前的三月,我們赴彰化市考英文檢定入考場前,去學校附近的早餐店。那是三年前的場景。
從駕訓班抵達這間店,大約是上午八點半。店內的客人不多,彷彿潮水退去。我吃一份大的蛋餅,喝一杯奶茶;朋友吃蛋餅,再吃一份蔥抓餅,喝奶茶。我會點一份雞塊或熱狗,和朋友分享。
朋友在雲林讀大學,我於台中。偶爾見面。吃早餐時,我形容著台中的天空、他描繪著雲林的街道、聊著彼此對於未來的想望。剩餘的學分、剛剛練習開車的問題,也成為搭配食物的佐料。
從我的國中母校「西側門」一直走。右方當年有一座鐵工廠,現在似乎翻新或是變成另外的。再往前走,經過當年常行經的橋樑後,我告訴朋友右方的三合院是我們共同朋友的阿嬤家。他笑著問我,「真的還是假的?」,我說「真的。」。那位朋友,和我就讀同一所國中,放學時曾一起騎車回家,他親口告訴我。
這間早餐店,位於路口的轉角。是我選擇的。我偶爾會來,朋友是初次踏入。他仔細看著菜單,我們畫好菜單後,等待餐點。我喝巧克力牛奶,吃兩份原味蛋餅;朋友喝奶茶,吃一份培根蛋餅、一份火腿蛋吐司。我多點的雞塊或薯餅,他習慣拿起叉子插上,放入口中咀嚼。
我們一樣聊著天。
十二月的那天週六之前,我和朋友用通訊軟體討論著是否一起報名一月的「駕訓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