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宏醫師講骨專欄>勇者與預防醫學省思— 令人動容的花蓮鏟子超人

勞動者日常搬運、彎腰動作,都是高風險的重複性運動,正確的搬運與蹲姿能減少腰椎壓力。(陳建宏骨科診所提供)

花蓮「鏟子超人」奮力救災現場的身影感動全台,救災期間不幸傳出有超人倒下的消息,不但令人遺憾,也喚起社會對「勞動健康」與「預防醫學」的重新省思。鏟子超人既是勇者,更是台灣無數基層勞動者的縮影,長時間高強度不間斷地工作、姿勢不當與肌力流失,正悄悄侵蝕其身體。

許多勞動者日常搬運、彎腰、鏟土等動作,都是高風險的重複性運動,易造成下背脊椎的椎間盤突出、肩膀旋轉肌腱部分撕裂傷、退化性膝關節炎與踝關節等病變。這些慢性傷害往往不會立刻疼痛,但長期下來,會破壞身體的穩定結構與肌肉協調,一旦在救災或高壓任務中超出負荷,可能引發急性肌肉撕裂或心肺功能崩潰。

面對這類長期積累的風險,預防醫學有必要加以重視,預防醫學內容不單只是講健檢,更是一種生活結構的修正;年輕時持續用不正確的姿勢認真工作,原期待將來賺錢可以去環遊世界,不料,年紀大才發現以前所賺的錢,如今都用在環遊醫院。正確的搬運與蹲姿能減少腰椎壓力,就像舉重選手的正確姿勢一般,若花蓮工地與救災單位能出面指導救災人員基本工作訓練,教導正確使力方式,有助避免鏟子超人受傷。

勞動並不等於運動,長期重複用力會讓部分肌群過勞、其他肌群萎縮,因此,每週2-3次針對弱勢肌群進行漸進性阻力訓練,是維持結構平衡的關鍵。除了肌少症防治與均衡訓練,也要加強核心與穩定訓練,包括每天10分鐘的橋式、深蹲、平板撐,可強化身體支撐力,降低下背痛與膝關節負擔,更可改善整個體態。

「每一次的過度用力,其實都是在透支身體的修復能力,並造成後續急性與慢性軟組織發炎病變的開始。」另外,睡眠不足、飲食失衡、長期慢性發炎,也會讓肌肉與骨質修復能力下降。勞動後進行10分鐘的伸展,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攝取足量蛋白質與維生素D,幫助骨骼與肌肉修復;定期進行骨密度與肌力檢測,及早發現肌少症與退化。

各行業應將「保骨、保肌、保力」納入勞動安全教育,建立以預防醫學為核心的職場健康文化,強健的肌骨結構不只保護自己,更是守護他人的基礎。「預防,是最務實的勇氣」,懂得保養、訓練與休息,才能讓英雄屹立不倒,建立正確的肌骨保養觀念,讓勇氣得以在每一個健康的身體裡延續。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