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見臺灣文化實力!國際博物館協會杜拜年會ICOM臺灣館再進化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今年偕同文化部、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原民會、客委會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臺灣的美、臺灣的文化軟實力,要讓全世界知道!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攜手文化部、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客家委員會,將參與今年11月11日至17日在杜拜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MO)年會,行前特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記者會。來自屏東縣瑪家鄉娜麓灣樂舞劇團也將於11月12日,在杜拜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年會臺灣館開幕時演出,以天籟的歌聲與渾厚的文化底蘊,讓世界看到臺灣原住民的獨特文化魅力。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洪世佑指出,參加ICOM大會對臺灣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國際參與機會,透過爭取ICOM專業委員會的理事席次,也增加臺灣在國際博物館組織的曝光及交流機會,甚至爭取專委會在臺灣來舉辦年會。這次在杜拜的年會,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也將補助國內博物館專業人員、專家學者與研究生,發表約30篇專業的論文,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致詞時表示,三年一次的ICOM大會對臺灣來說非常重要,尤其這次臺灣有30篇論文即將要發表,還有非常多博物館專家爭取專業博物館的理事,特別是臺灣文化的成績不能單靠一個部會單打獨鬥,所以包括故宮、原民會、客委會,還有很多國際的館所跟民間的館所,集合大家的力量一同參與。

除了補助論文發表和參選理事選舉外,中華民國博物館博物館學會還策畫為期三天的展覽,以「流動的未來.多元共融的博物之島」為策展理念,搭配今年ICOM的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行前記者會也公布了這次參展充滿文化意涵的主視覺:以山川步道與花朵綻放為意象,象徵臺灣博物館在自然風貌孕育中,如花海般多元百盛,展現創新、包容、韌性的島嶼新氣象。

本次特別導入AI導覽機並創造專屬導覽員「貝兒」,是一隻可愛的臺灣黑熊佩帶山櫻花的頭飾,展現臺灣旺盛的生命力,並透過智慧語音辨識與多國語言即時回應技術,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觀者能以母語與臺灣館展覽直接互動,不需透過翻譯或輸入,即可獲得臺灣展覽的導覽與解說資訊,參觀者更可透過 QR Code 掃描,直接進入「臺灣雲端博物館」平台,一覽臺灣館的所有展出內容與延伸資料,臺灣在杜拜打造了一座真正跨越語言與地域界限的「雲端博物之島」。

除了屏東縣瑪家鄉的娜麓灣樂舞劇團的表演,苗栗縣傳統工藝保存者-藺草編織工藝師呂錦霞老師,也將於杜拜會場上展現快要失傳的藺編技巧,帶領各國來賓體驗臺灣獨有的藺草編織,透過手作認識來自臺灣的工藝之美。此次杜拜大會的展出,除了向國際展示臺灣博物館界在文化平權與永續發展的努力,也藉此促進國際交流合作,讓臺灣經驗成為全球文博社群對話中重要的一環。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文化部、教育部等單位領軍下組成台灣代表團在發表會啟動儀式中。(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