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森林生態 振興山村經濟

林下經濟受贈林農合影。(林保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以森林生態系服務嘉惠山村經濟,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9年起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為山村、部落打造可細水長流的綠色森林產業,迄今產值已累計逾1.5億元。為讓消費者識別林下經濟產品,林業保育署於2024年起推動林下經濟產品驗證標章,全臺已有28位林農通過稽核。林業保育署今(6)日舉辦「林下經濟產品授證暨成果發表會」,肯定通過驗證林農與山林共存共榮的努力,也宣布驗證通過的農友,將可獲得3年每年每公頃3萬元的資材補助,與林農攜手打造支持森林生態服務體系的林下經濟產業。

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說明,傳統森林經營以木材生產為主,林農從開始種樹苗到最後的收穫,中間長達2、30年不但沒有收益,還要付出勞力及營林成本。在永續、韌性的發展趨勢下,除了提升臺灣木材自給率,更需要導入多元林業經營模式,為林農創造收益,林下經濟即為模式之一。林下經濟迄今已提升山村綠色經濟產值累計逾1.5億元,品項包括:段木香菇、木耳、臺灣金線連、森林蜂產品、臺灣山茶、馬藍、天仙果、竹笙、臺灣白及、絞股藍等10個品項,藉由適地發展,創造更高的綠色經濟效益。

林業保育署舉辦「林下經濟產品授證暨成果發表會」,與會貴賓合影。(林保署提供)

推動林下經濟讓林農可於經營林木期間仍有短期經濟收入,同時透過林地的優良環境條件,創造森林產品的附加價值,讓林農整體收益提高,確保林地回歸林用,避免土地的超限利用,或轉成非林業用途的農業或觀光等開發,增進森林生態系之服務價值的惠益共享。

在地產業有足夠的收益才能提升就業機會,也能帶動青年回鄉看顧家鄉土地與長者,如:霧台鄉青農廖晋翊經營林下養蜂、臺灣金線連,更獲得113年百大青農;牡丹鄉以林下經濟作為地方創生事業發展主軸,帶動全鄉產業發展,其他如苗栗賽夏部落、三峽藍染(馬藍)、南投蓮花池林下養蜂、臺中大雪山的段木香菇,都可看到返鄉青年的身影,聽到三代同堂的和樂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