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日前發現非洲豬瘟,經中央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與台中市政府合作下,目前疫情控制穩定。在確認清消無毒,持續監測三個月後,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申請回非疫區。這代表中央與地方政府聯手防疫已展現成效,但仍不能鬆懈。因為此次非洲豬瘟重現,讓台灣六年來的防疫努力破功,必須深入了解防疫政策哪裏出現漏洞,並積極圍堵,才能避免非洲豬瘟「三度」重現台灣。
目前初步疫調結果顯示,可能和越南移工食用來路不明肉品留下的廚餘、豬農未依規定使用蒸煮設備、無獸醫診治紀錄等有關。這背後,和以下三個問題有關:
第一,未落實非洲豬瘟防疫政策:前一次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在二0一八年底,病毒可能經由中國大陸漂流至金門與馬祖。當時全台上下幾乎全體總動員,投入非洲豬瘟的防疫工作。但防疫工作結束後,可能沒能好好持續監測、追蹤與落實防疫政策;以至出現廚餘未蒸煮與使用來路不明廚餘的破口,導致非洲豬瘟重現。反觀雲林縣,多年前就已痛下決心禁止廚餘養豬;同時將廚餘製成有機肥料,由於廚餘管制政策上沒有模糊空間,也就沒有疫情發生。政策的背後是政治,因此和以下兩個問題有關。
第二,政治人物不用心:所謂政治人物,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所有政務官,以及民意代表。如果政治人物或政治生態只聚焦在政治而非政策,就可能導致防疫(防災)政策失焦;例如不久前馬太鞍溪潰堤的危機即是如此。如果政治人物不專注於永續解決非洲豬瘟問題,疫情就可能持續出現漏洞。換言之,只要政府或政治首長願意多在防疫政策上用心,民意代表願意多花心思進行政策監督;也許非洲豬瘟不會重現台灣。至於政治人物不用心,原因又和下個問題有關。
第三,追究責任聲量大於解決防疫問題:台灣同島一命,禁不起類似非洲豬瘟重複侵襲;發展「永續」防疫政策,才能防堵非洲豬瘟的防疫漏洞。追究責任的目的,在避免發生重複錯誤,但如果把追究責任的本身變成目的,則會讓很多人噤聲,或不願意說出真相,進而可能傷害或延宕防疫問題的解決。解決防疫問題的重要性位階,高於追究責任;如果追究責任的聲量過大,可能讓解決問題的意願變低。
這次非洲豬瘟疫情可能很快過去,但若不持續監測、關注與落實防疫政策,疫情可能再起。農業部動植防檢署與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擁有防疫專業,歷經這次的非洲豬瘟危機,一定有深刻感受。如何讓這「深刻感受」化為「永續」防疫政策,不能有絲毫鬆懈。例如,目前檢調仍在追查的(使用廚餘)養豬戶防疫破口。背後的可能原因,包括防疫與養豬利害關係人的防疫誘因不足、防疫政策宣導不足,或防疫教育不足等;這些正是防疫資源必須持續投入的關鍵點。
換言之,雖然危機即將解除,但永續政策的挑戰仍在。行政院與各縣市應更積極形成全國性的非洲豬瘟防疫政策,並徹底落實。這必須有來自行政院跨部會的支持,同時形成中央與地方合作氛圍,以及有來自養豬戶、非營利組織(特別是養豬協會)的支持與配合,甚至進一步協調消費者(協會或組織)參與或納入整個防疫系統,形成全民「防疫教育」,才能有效防堵非洲豬瘟「三度」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