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比BMI更能預警心血管風險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多數民眾以BMI(身體質量指數)判斷是否肥胖,但新陳代謝內科醫師蔡明劼提醒最新國際大型研究指出,腰圍比BMI更能準確反映心血管健康狀態,即便體重正常,只要腰圍超標,仍可能暗藏代謝疾病與血管風險。

這項研究納入91國、超過47萬名成年人資料,結果示正常BMI族群中約21.7%腰圍過高,意即「外表不胖、內臟脂肪超標」相當普遍。醫師示警,這類人更易出現胰島素阻抗、血糖與血脂升高、高血壓問題。

蔡明劼表示,BMI只能反映體重高低,無法分辨肌肉與脂肪比例,但腰圍能反映內臟脂肪累積情況,是更具警示力的「健康照妖鏡」。研究也證實,BMI正常卻腰圍過粗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腰圍標準:亞洲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世衛建議腰圍標準為:男性94公分(亞洲人多採90公分),女性80公分。測量時應站直、腹部放鬆、輕吐氣,於肋骨下緣與骨盆上緣中間量測。

如何減少內臟脂肪?蔡明劼建議:不需複雜飲食法,生活型態調整是關鍵:每天多活動、規律運動;多吃蔬菜、白肉優於紅肉、澱粉最後吃;避免含糖飲料、精製點心與消夜。若無法一次做到完整計畫,先做到「不喝手搖飲+每天走路」,也能看到改變。

醫師提醒,「體重是給別人看的,腰圍才是給血管看的。」蔡醫師強調,民眾應把減脂、減腰圍視為首要目標,才能真正保護心血管與代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