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足夠蛋白質+運動 逆轉肌少症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走得慢、提不動、開罐頭都吃力」,許多人以為這是自然老化現象,醫師表示,這其實是「肌少症」的警訊。當身體的肌肉質量與力量持續下降,不僅行動變得遲緩,更會連帶影響代謝、免疫及心血管健康。

全球約有1至3成的長者受到肌少症困擾,在長照機構中比例更高達1/3。基因醫師張家銘強調,「肌少症不是命中注定,它是可以被逆轉的!」近年臨床研究顯示,只要補對營養、吃夠蛋白質,肌肉便有機會重新長回來。

據2025《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統合分析,整合10項臨床試驗、逾1,300位長者的數據後發現:持續12至48週補充足量蛋白質、搭配維生素D、鈣與胺基酸等多營養素,能顯著提升肌力與功能。

研究指出,受試者平均握力提升0.33公斤、步行速度增加0.15公尺∕秒,而血中IGF-1上升則代表身體啟動「重建肌肉工廠」。張家銘表示,這些變化在短短3個月內即可觀察到,半年後更趨穩定。

那麼該吃多少蛋白質才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老年人每日應攝取每公斤體重1.0至1.2公克蛋白質,若同時運動或復健者可增至1.5公克。以一位60公斤長者為例,每天應攝取約60至90公克蛋白質,相當於1份魚或雞胸肉、1顆雞蛋、加上1杯豆漿與適量乳製品。

他提醒:「重點不是吃多,而是三餐平均分配。」人體一次吸收蛋白質的效率有限,每餐攝取20至30公克效果最佳。此外,維生素D與鈣質也是肌肉修復的重要助力。建議每日攝取維生素D 800至1000IU、鈣質1000至1200毫克,從牛奶、小魚乾、芝麻與深綠色蔬菜中攝取最理想。

張家銘強調,營養提供的是原料,而運動才是「下指令」讓肌肉使用這些原料的關鍵。即使只是每天10分鐘的彈力帶訓練、反覆起立坐下、握力球運動,都能有效刺激肌肉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