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演譯基金會10日公布300萬筆大數據揭警訊,呼籲糖尿病族群要當心,前期糖尿病也要注意腎危機,「腎病變風險」高出11倍。
演譯基金會運用近300萬筆華人健康大數據,追蹤分析過去10年健康變化趨勢,結果顯示糖尿病與腎臟病變風險緊密相連,包括一般人的腎病變風險約5%;糖尿病前期族群的腎病變風險達15.31%,高出一般人3倍;糖尿病族群的腎病變風險高達56.29%,為一般人的11倍。
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指出,這些數據揭示「糖腎連鎖」在糖尿病前期時就在發生。當血糖開始異常,腎臟的負擔就已啟動;糖尿病前期並非安全區,而是健康警訊。若能及早篩檢、預防與追蹤,就有機會延緩甚至逆轉病程。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致詞時表示,台灣每年約有近1000億元用於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相關照護,慢性腎病更晉升為人類10大死因之一,不過近年洗腎人口的成長率已比往年低,開始有逆轉的跡象,若能提早發現與介入,有機會能延緩惡化,也減輕國人的健保與健康負擔。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也補充,糖尿病年輕化已成趨勢,全台約有280萬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前期」盛行率29.6%,排名全球第3,盛行率逐年攀升。
其中,高達40%糖友會併發腎臟病變,也是台灣洗腎的主要原因,其他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的防治不能只靠藥物控制,而是要建立跨專科的整合照護與健康教育。早期篩檢與定期追蹤,是避免走向洗腎的唯一解方。
中醫大附醫大數據中心副院長郭錦輯醫師表示,在臨床上,糖尿病病友其腎功能之惡化初期幾乎難以覺察,失去早期治療甚至預防的機會。目前台灣的洗腎族群,幾乎每2位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在精準健康的時代,期待若能於前期糖尿病患者即時導入個人化腎病風險管理,從生活習慣介入,就有機會達到超早期精準腎病預防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