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當肩膀出現疼痛或手抬不高情形,可能為旋轉袖肌腱斷裂所致。醫師指出,旋轉袖肌腱斷裂起初常被認為是肌腱拉傷或是五十肩,卻許久不癒。提醒民眾若有肩膀無法抬舉或經常性疼痛,應及早就醫檢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表示,旋轉袖由肩部脊上肌、脊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四條肌肉組成,像棒球手套托住一顆球一樣包覆在肱骨近端的頭部,協助上臂做前後上舉、內外旋轉等動作。
肩部結構複雜,肩關節是一個「杵臼關節」,也俗稱「球窩關節」,這種關節結構可以讓人體進行多方向的活動;關節周圍分布許多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無論是硬組織像軟骨與骨刺或軟組織任何損傷,都會造成肩膀疼痛,活動度與力量降低,這狀況短則數周,長則多達數月數年,生活品質遭受肩痛嚴重破壞,不可不正視這些問題。
陳昱彰說,當旋轉肌腱因外傷、長期運動或年齡退化變薄失去彈性,就可能出現斷裂,導致手臂無法正常抬舉。常見原因包括跌倒、車禍、搬重物、長期運動過度使用,或年長者因肌腱退化脆弱,導致旋轉袖破裂。
他指出,旋轉袖肌腱斷裂起初常被認為是肌腱拉傷或是五十肩,但許久不癒。因此,應先至骨科進行正確診斷與治療。診斷上除了理學檢查、X光、超音波,也常用核磁共振(MRI)來確認破裂程度與型態,作為手術規劃。
旋轉袖破裂早期治療很重要。陳昱彰說明,治療上可透過小切口手術(約3-4公分)或關節鏡手術(多個約1公分切口)進行肌腱縫合、清除沾黏與磨除肩峰下骨刺。
另,就破裂的型態與大小,手術可能需使用醫療鉚釘固定縫合,陳昱彰表示,隨著醫材的進步,現今國內鉚釘材質大略分為金屬、塑化材質、生物可吸收材質、及全線縫合等;全民健保自114年下半年開始部分差額給付縫合鉚釘,讓病人能有更多的選擇,也減輕醫療費用負擔。術後復健大約3到6個月,大多數病人可逐步恢復原本的生活與工作及運動強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