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規模撤離政策,我們有嗎?

颱風鳳凰逼近,花蓮光復鄉啟動人員撤離,警方協助弱勢者撤離。(中央社)
颱風「鳳凰」重創菲律賓北部的呂宋島,馬尼拉市政府社會福利人員十日在臨時避難中心分發賑濟物資。(中央社)

十一月九日,菲、台、日很巧合同日發布大規模撤離。首先,菲律賓因應鳳凰颱風來襲,宣佈展開十萬人撤離行動;其次,花蓮光復鄉公所宣佈撤離五千五百人;接著,日本東北發布海嘯警報撤離六千多人。回顧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短時間決定大規模撤離八千人。但因政策不完備,導致錯失撤離良機。這讓人不禁懷疑,我們是否有「大規模撤離」整備政策?

強烈颱風鳳凰可能侵襲台灣,氣象署有辦法預測颱風路徑、雨量、風速,但無法確定哪裏會發生災害;農業部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知道轄管範圍可能的潛勢區在哪裏,水利署各河川分署也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在其轄管範圍做好預警或防災作為。林業署則因轄管範圍多為高山森林地,過去少有災害發生,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堰塞湖」溢流事件不知所措。

重點是,面對大規模撤離,好像都不是前述機關的職權範圍,運作過程就可能力有未逮。我們雖然已有「強制撤離」規定,但也只是大規模撤離政策的一部分而已。

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沒有專責的防災機關。內政部、國防部比較有相關潛力,甚至還要加上交通部,同時還要有地方政府參與。目前,必須由行政院院長、副院長或政務委員出面,才有能力規劃與執行「大規模撤離」政策。而且,若要發揮應有功能,還必須具備三要件:

第一, 撤離訊息是否精準:內涵包括氣象資訊、撤離路線(含地圖)、避難處所等,同時要有溝通管道清楚告知民眾。這些基礎撤離資訊的傳遞、溝通、解讀等,平時(非汛期)就得有所整備,不能等到災害來臨時才著手。例如,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雖有精準撤離訊息,但因平時沒有足夠的整備、演練或教育,導致悲劇發生。

第二, 大規模撤離資源是否到位:有了精準的撤離訊息,規劃與執行過程中,還需要龐大專業的人力資源及工程、工具、餐飲等非人力資源,若事前未妥善規劃,相關資源很難一次到位,或不易發揮應有功能。其實,大規模撤離過程具高動態性,即便有了充足整備,仍可能因為災情或資訊的不確定,導致資源難以精準到位。而這又和下個因素有關。

第三, 組織間合作是否順暢:一場完整的大規模撤離,需要來自中央政府、地方各級政府、非營利組織,加上自主防災的鄰里辦公室、社區的密切合作。例如,光復鄉大馬村村長在接獲撤離訊息後,展現高度防災意識,透過積極、主動態度,才得以精準帶領全村民眾安全撤離。

此次光復鄉宣佈大規模撤,則卻仍有民眾感覺「資訊混亂」與「不知所措」。其實,大規模撤離並不容易,即便是美國聯邦緊急災難應變總署(FEMA),擁有專業與龐大資源,在執行大規模撤離時,仍難完全掌握狀況或萬無一失。例如,二00五年卡催娜颶風導致嚴重傷亡,FEMA遭嚴厲批判沒盡到撤離責任;不久後的Rita颶風,執行超過二百五十萬人的大規模撤離,卻在撤離過程導致一百多人喪生,原因包括交通系統準備不足、分流不足、汽油供應中斷、高速公路氣溫過高、塞車等。

綜合而言,大規模撤離政策規劃,絕不是政府一廂情願的事。除了政府內部要整合,同時要結合非營利組織與民間資源,才能發揮應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