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型糖尿病 新發病6成是兒少

全台約有1.2萬位第1型糖尿病患者,逾半為兒童及青少年,專家呼籲打造友善環境,全方位照護。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台約有1.2萬位第1型糖尿病(T1D)患者,新發病患者有6成為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發病高峰集中在10至14歲,其中約7成初診即併發酮酸中毒,3成以上曾發生嚴重低血糖。專家呼籲打造友善環境,全方位照護。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13日攜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共同舉行記者會,聚焦第1型糖尿病患者照護,呼籲打造友善支持環境。

T1D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由於T1D無法痊癒,患者終生需仰賴胰島素注射與血糖監測,若控制不當,恐縮短壽命10至16年。

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第1型糖尿病與第2型糖尿病相似,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可能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被誘發。約7成患者在首次診斷時即伴隨酮酸中毒,嚴重時可能引發腦水腫甚至死亡。另超過3成患者曾經歷嚴重低血糖,年齡越小,症狀往往越為嚴重。

由於T1D患者一年內平均要進行血糖監測1460-3650次、胰島素注射約1460次,同時憂鬱症比例較高,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盛行率為一般青少年的3倍。

童怡靖表示,目前健保第1型糖尿病的給付項目,有胰島素治療、每天4次血糖監測,及每年最多2次連續血糖監測;胰島素幫浦與胰島素輸注系統尚未納入給付範圍,盼未來能納入給付,讓照護與國際接軌。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目前健保在T1D的醫療照護與管理上仍有提升空間,唯有在診斷、照護、與治療層面全面強化,才能縮短與國際的差距。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表示,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盛行率為12.8%,國健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今年9月底已收案管理約46萬人,其中近5成個案空腹血糖偏高、6成糖化血色素偏高,符合糖尿病前期標準個案約9.8萬人。

經3次或以上追蹤管理,13%糖化血色素已緩解達正常值,顯示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有效改善血糖控制,延緩疾病進展。

沈靜芬呼籲,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前期有機會逆轉,個案應積極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