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面臨學測壓力的許姓高三生,經常深夜補習後買炸物與手搖飲當宵夜續戰書桌,沒想到短短數週,臉頰兩側長出大片紅腫痘痘,甚至還會疼痛,不得不戴口罩上學。就醫後確診為「囊腫型痤瘡」,在醫師建議下採用外用藥搭配局部注射及口服A酸治療,同時改善作息與飲食,膚況才逐漸恢復。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沈冠宇指出,「尋常性痤瘡」是青少年常見的發炎性皮膚疾病,約有85%的青少年曾受影響。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容易留下永久性痘疤,不僅影響外貌,更會對情緒與人際關係造成壓力。
痤瘡的成因包含皮脂分泌過多、毛囊角化、皮脂腺內細菌繁殖與發炎反應等四大主因;此外,遺傳、藥物使用、作息不正常及壓力過大,也都可能誘發或惡化痘痘。若女性合併體毛增加、月經不規則、不易懷孕等情形,應檢查是否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沈冠宇提醒,想改善痘痘,飲食須避開甜食、油炸物、奶製品與高蛋白乳清;保養品則應選擇質地清爽、防曬後減少疊擦乳液,以免毛孔阻塞;平時也要保持皮膚乾爽,避免穿著潮濕衣物導致軀幹毛囊發炎。在治療上,輕度患者可使用外用藥如過氧化苯甲醯或外用A酸;中重度者則須合併口服抗生素、維生素A酸或複方避孕藥等。至於囊腫型痤瘡患者,除藥物治療外,還可搭配局部注射、光動力治療或1450奈米波長雷射,以控制油脂分泌、減少發炎。
沈冠宇強調,痘痘治療應把握三個月內的「黃金治療期」,早期控制可有效減少痘疤形成。除藥物外,良好的睡眠、壓力管理與適當清潔保養都是治療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