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一中二年十九班 ◎蘇程玹
「有用」與「無用」,看似背道而馳的兩個詞,其中卻又有盤根錯節、千絲萬縷的連繫,隨著身處的時間、空間、價值觀有著不一樣的定義及詮釋。如同「檜木」及「朽木」,眾人皆追求如「檜木」般的芬芳及不菲的價值,而唾棄「朽木」不堪的質地及腐朽的惡臭,但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朽木方能孕育出一朵朵的蘭菇。世俗所定義的「無用」卻變成了「有用」,或許萬物皆如莊子所述:不求有用,彰顯萬物本身的自在。
二十世紀中,一場意外的核洩漏降臨於俄羅斯的切爾諾貝利,輻射正不斷地向外擴散,盎然的叢林不再扶疏,繁盛的城市人煙消散,原本欣欣向榮的環境成了一片毫無希望的土地,早已被世人貼上「無用」的標籤,然而,三十多年後,科學家再次造訪,迎來的不是一片「無用」的土地,而是成為一片養育著無數生態的豐腴大地,見證著生命的強韌。原本所定義的「無用」不毛之地展現了「有用」的價值,那片土地因為無用而回到了真實的自我;因其復甦的生命力顛覆了世俗的眼光。
成長過程中,我曾被灌輸著要成為各科兼優的孩子,似乎只要依循如此軌跡成長,就成為世俗中所定義的「有用」。而我卻選擇背道而馳,鑽研著自己喜愛的化學領域,固守著那分純真的自我,不流於世俗委屈自己成為「有用」之用,最終也在熱愛的領域中獲得「2025年國際化學奧林匹亞金牌獎」這至高無上的榮譽,世俗所定義的「無用」變成了「有用」,而我仍是最初那個真實的自己。
「有用」與「無用」,取決於自己的信念,而非世俗的眼光,即使被貼上「無用」的標籤,只要秉持著自己的意志,不為追求功名利祿而失落自我,「無用」終將成為屬於自己的「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