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8歲吳姓女子是上班族,外表秀氣身材纖細,從小因為體力差、手腳經常冷冰冰,被同學戲稱是「現代林黛玉」,近幾年一入冬,感覺症狀更嚴重。去年底就醫接受中藥與藥膳調理體質,上週立冬日回診,開心跟醫師分享現在手腳比較溫暖,體力也好很多,覺得立冬補冬真的可以好過冬。
衛福部台中醫院中醫科醫師鄭惟仁指出,患者去年冬天就醫,經診斷屬於「脾腎陽虛」虛寒體質,除開立溫補脾腎與補氣養血的中藥配方,也建議可適時補充一些藥膳搭配治療,增加療效;在服用2個月藥物後,手腳明顯變得比較溫暖,也沒那麼容易疲勞,今年立冬日回診希望繼續調養體質好過冬。
鄭惟仁說,立冬是冬天要開始的節氣,立冬進補習俗始於華人以農立國,因冬天是植物休養生息季節,當時就用食補方式犒賞一年來勞動的辛勞;但現在社會大家營養狀況良好,所以面對每年的立冬進補藥膳,他推薦選擇比較溫和的藥膳,如四神湯、何首烏雞、蘿蔔排骨湯等涼補或平補的藥膳即可。
至於寒流來襲時大家想吃羊肉爐、薑母鴨等溫補藥膳暖身,鄭惟仁提醒,一般人適量攝取是可以的,「但對於肥胖、高血脂患者來說,過度油膩且營養過高的藥膳,恐會加重疾病症狀」。
鄭惟仁也說明,市面上常見藥膳分為涼補、平補、與溫補3種,補性最強的是十全大補湯,因為溫燥的藥物含量高,適合寒性體質,這藥膳對於正在發燒、感冒、或有代謝性疾病患者並不適合;平補藥膳通常都是以四神湯作為典型代表,因為藥材溫和,對腸胃有調理作用,一般人包括老人小孩,或消化不良民眾都可以使用,另何首烏、靈芝也屬於平補藥膳;涼補則以蘿蔔排骨湯、苦瓜排骨湯為代表。
鄭醫師特別提醒,立冬後日夜溫差大,有些疾病在冬天要特別注意,包括高血壓患者因天冷血管收縮,血壓會偏高,要記得定時服藥並隨時監控血壓;另呼吸道疾病的民眾,天冷易導致鼻過敏加重或誘發氣喘發作,天冷出門記得戴上口罩避免吸入冷空氣發病;還有天冷易讓筋骨僵硬,長輩容易發生走路不順跌倒,建議天冷出門前先做一些暖身動作再出門,避免跌倒骨折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