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聖觀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釜山會晤 後,雙方同步放寬部分關稅與出口管制,雙方關係似乎出現短暫和緩。綜觀二0一九年貿易戰開打以來,天平並沒有往美國傾斜,兩強戰略競爭豬羊變色,已接近平起平坐。
川普在「川習會」前後都提出G2,國際政治是否就此進入美中主導的G2時代呢?進一步觀察,包括中國大陸在內,出席APEC峰會的各國領導人,乃至於區域強權,迄今都無人附和G2。
川普提G2,國際卻無人附和
G2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時代就提出,但包括歐盟、俄羅斯、印度等區域強權、甚至G7的其他盟友(德、英、法、日、義、加拿大)在內,一直消極、甚至負面以對。主要關鍵在於區域強權擔憂「被邊緣化」,更對「美國優先」感到不安。
其實,美中對全球治理已出現強烈對比。中國大陸強調夥伴關係、自由貿易、市場開放,以對話取代對抗;迄今,「一帶一路」己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國際組織參與;美國則對全球發動關稅戰,以極限施壓方式進行雙邊談判。
國際政治走向具有對抗能力的「新兩極」雖是不爭的事實,但地緣政治、經濟發展從來都不只是「兩極」。首先,是新興經濟體崛起,相較於G7,現在,全球更聚焦在七個新興經濟體國家E7(Emerging 7,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印尼和土耳其)。
E7經濟成長速度是G7的兩倍,預期到二0五0年,E7占全球GDP比重將達到五成,而G7只占二成。資誠(PwC)的《二0五0年世界狀況》報告,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貢獻全球GDP約百分之廿,歐盟廿七國占比則降至百分之九。
全球聚焦新興經濟體國家E7
其次,國際合作正在擴大。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和南非五個新興市場國家組成的「金磚五國」(BRICS),從二0二四年後已擴大新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和印尼等成員國,並增設「夥伴國」機制。
徒有G2只是口號,必須要強調「G2+」。在G2基礎上納入地區大國、區域組織如CPTPP、RCEP、USMCA、歐盟等並分享利益,才能進一步落實、拓展G2的影響力。否則,G2將流於秘密外交。
但美國卻認為,中國大陸國崛已影響其安全與經濟利益。除了實施先進半導體禁令外,美國年度國防預算已飆高到八九五0億美元,同時還要求盟邦負擔更多的軍費。
賴政府目前完全依附美國,編列明年國防預算達到新台幣九四九五億元、占GDP百分之三點三二的新高點。但美國的準印太助理部長約翰.盧認為還不夠,十月還曾公開宣稱台灣軍費應增至GDP百分之十,可謂世界未有。
相對的,中國大陸年度國防預算還不到三千億美金。但在科技研發創新方面,年度投資額逾五千三百億美金(美國約五千七百億美金),神州載人飛船及太空站等發展卓然有成。預計中國大陸的科研創新支出,明年可望超越美國。
美中的全面戰略對抗,目前聚焦美國發動的關稅戰,而中方除了軍事實力急起直追外,也不斷擴充抗美工具,其中,稀土、大豆兩把利劍反制,在兩強較勁的天平上,已發揮了槓桿作用。
陸反制美,稀土大豆當利劍
中國大陸稀土產量占全球約百分之七十,分離後的精煉稀土占比更高達百分之九十二;美國稀土用量有七成依賴中國大陸,而且廣泛運用於戰機、飛彈等先進武器。中國大陸管控稀土,對美國造成重大衝擊。
中國大陸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中兩成來自美國。今年五月起,中國大陸轉向巴西、阿根廷採購大豆,致使美國今秋大豆出口嚴重萎縮,生計受影響的豆農多數是川普支持者,立即為共和黨明年期中選舉帶來隱憂。
韓國釜山「川習會」後,美對中關稅降低百分之十,雖然大陸也宣布暫緩稀土出口管制,並傳出要恢復向美採購大豆,但新的出口審查程序仍繼續有實質控制,大豆採購能否付諸實施?後續發展還在變化中。
很明顯的,中國大陸不再對美示弱,亦即「要打,奉陪到底」。美國掀起關稅戰,對各國都達到極限施壓目的,只有中國大陸不服軟。美方短時間內難以建立自己的稀土供應鏈,大豆出口仍需要中國大陸市場,眼前只能靠談判解決困難。
韓國APEC會前有釜山「川習會」,但在慶州的領袖鋒會中,我方代表林信義與習近平卻只有擦身而過,完全沒有互動。由於明年APEC峰會將在大陸深圳舉行,大陸國台辦已重申以「一中原則」處理台灣與會事宜。未來發展可從四個面向觀察:

兩岸關係不改外交難有出路
首先,APEC廿一個會員體,人口數占全球四成,GDP占全球一半。近年來興起保護主義、全球市場開放更形困難,APEC成了亞太元首互動、交流溝通的重要平台,台灣應該盡量透過溝通保持參與。
第二,APEC其他廿個會員體,除了香港之外,全部與中國大陸有正式邦交、全部承認「一中」。馬政府時代有「九二共識」,二0一四年APEC在北京,我方仍順利參與並與多國進行雙邊會談。
第三,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關係改變,現在的賴政府否認「九二共識」、反對「一中原則」,視對方為「境外敵對勢力」,目前看來政策沒有改弦易轍跡象。明年APEC峰會前,兩岸矛盾必然被端上檯面。
第四,外交部長林佳龍強調將協調「理念相近」國家共同反制?但在現實「一中」的國際大環境下,沒有「九二共識」的開門鑰匙,明年,我方將抗議交給主辦方中國大陸指派的秘書處來處理,恐怕非常不樂觀,最後迫於現實可能缺席。
從APEC看台灣國際參與,兩岸關係實質上主導外交;兩岸關係若不改變,外交難有出路。
(前中華民國駐愛爾蘭大使、現任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兼任副教授杜聖觀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