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科技產業專區開發 魚塭地大轉型

台南產業專區規劃兼顧交通和生態需求。(地政局提供)

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位於中西區西端的台南科技產業專區開發案第二次事業計畫的第一場公聽會日前舉行,地政局公布完整的開發內容,規劃將原先的養殖功能轉型,成為南科園區延伸的創新產業聚落,並有的自然生態含防洪功能。

市府團隊說明開發內容指出,開發面積約三十公頃,其中公有土地比例達百分之九十九點四,以教育部學產基金土地為主。過去多採三七五租約作養殖使用,長期未能有效發揮土地使用效益,透過都市計畫變更與區段徵收方式重新規劃土地用途,不僅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更兼顧產業發展、公共設施取得及既有承租人權益,將打造為多元樣貌的產業聚落。

全案開發後將同步取得約十二公頃公共設施用地,考量區域地勢低窪且位於淹水潛勢區,特別規劃一點六四公頃公園兼滯洪池用地使用(連同利用後續提及一點四三公頃公園用地所設置的地下式滯洪池,設置滯洪量體四萬八千立方公尺),未來透過出流管制、工程設計以低衝擊開發方式構思,可有效避免開發後增加之逕流加重原排水系統負擔,營造濕地公園環境,提供周邊生態物種如鳥類、陸蟹得以棲息利用。並增設五台抽水機組,加強化周邊地區排水系統效益。

針對民眾關切的周邊道路交通現況需求,此案規劃三十米南北向道路與華平路平行,可供區內車輛聯外通行,將可減輕華平路之交通壓力,實施號誌動態調整與監控機制,以利尖峰時段車流疏導,並將視產業專區進駐情形,適時調整公車、公共自行車等公共運輸服務,一公頃停車場用地,並預留銜接主要道路之出入口配置,以紓解假日觀光車潮。

全案整併原有三處未開闢之學校用地,調整為第二種產業專用區兼容許文教使用,同步規劃三公頃文中小用地,計畫區內包含公園用地及兒童遊樂場用地。

針對地主及承租戶於首場公聽會提出的租約補償問題,地政局強調將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辦理相關補償機制,以保障既有承租人權益,並有效協助解決歷史租約及土地閒置問題。

第一次公聽會亦有多位民意代表參與,民代們關注排水安全、交通配置、生態平衡等議題,並要求市府充分說明並納入地方意見。地政局回應,相關設計將依民眾與民意代表意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