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大東門、大南門修復開工

台南市大南門、大東門國定古蹟修復工程動土開工。(記者翁順利攝)

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國定古蹟台灣府城大東門、大南門修復工程於二十二日正式動土開工,工程經費總計五千五百六十萬元,其中文化部補助百分之六十五、市府負擔百分之三十五;修復案由許正傑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慶洋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施工,工期一百五十個日曆天,預定一一七年一月完工。

主持動土典禮副市長葉澤山表示,大東門與大南門是府城歷史空間的重要象徵,自清代以來承載台南城市發展脈絡,是市民生活記憶與文化情感的所在,希望透過此次修復工程,不僅能提升古蹟結構安全,更能重現台南府城的歷史風貌,為市民與遊客提供更完善、安全且具教育性的文化場域,深化城市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與觀光永續發展。

文資處說明,大東門與大南門創建於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為木柵時期設置的七座城門之一。其後於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五年)因軍事防禦需求,在大南門增築外護月城(甕城),使其成為全台唯一仍保留外護月城構造的城門,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內政部將大東門、大南門指定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民國一一二年(二零二三年),文化部更將兩座城門與相關城垣殘蹟納入國定古蹟「兌悅門」範圍,凸顯其歷史文化資產價值及保存必要性。

歷經多年氣候侵蝕與地震影響,大東門、大南門皆出現屋頂滲漏、混凝土開裂、鋼筋鏽蝕等問題,其中大東門更有混凝土及屋瓦脫落情況,還有蟲蟻侵害、屋面板鋼筋鏽蝕外露已對結構安全與參觀動線造成威脅,修復工程將以「確保結構安全、重現歷史風貌、提升周邊環境品質並延續文化資產生命週期」為核心目標,透過全面性的修繕與保存,使城門在兼顧安全、歷史美感與文化功能的前提下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