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格局正經歷深刻轉變,大國博弈進入動態調整階段。對身處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戰略位置敏感的台灣而言,可從國際觀察、美陸互動、日本政策及區域趨勢四面向分析並進行調整,若仍墨守舊有對抗思維,恐陷被動。
首先,美國智庫與國際學者接連提醒台灣:在美陸競逐中,僵化的「只對抗、不妥協」思維正使台灣風險升高。蘭德公司報告指出,兩岸不僅是軍事對峙,更牽涉制度、認同與外交層面,並建議思考「漸進統一」等和平路徑。學者高德斯坦批評台灣政策讓台海成為「全球最危險引爆點」。《經濟學人》亦指,美陸對台政策的模糊性未必能確保安全,反而可能讓台灣處境更艱難。這些觀點揭示美陸關係並非永遠對立,若台灣僅以對抗為唯一策略,將難以掌握局勢主動。
其次,美陸關係本身也在調整。川普與習近平於釜山會談,雙方在貿易、科技議題上釋出緩和訊號:美方考慮降低部分關稅,陸方則放鬆出口管制。川普重視「交易」勝於「價值」的外交風格,使美陸衝突呈現可談可合的彈性。這意味兩強關係非單一對抗結構,台灣若仍執著強硬路線,恐被邊緣化、失去談判空間。
再看鄰國動向。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即與習近平會面,並期待兩岸關係穩定;高市於國會答詢雖生「台灣有事」風波,但對華政策仍會權衡安全、經濟與實利,顯示其策略不再僅以對抗為主,希望在多邊現實中尋找平衡。台灣若仍以「日美同盟+抗中」為唯一邏輯,忽略盟友的務實轉向,恐自限於選邊的窄路,喪失外交彈性。
此外,區域多邊互動亦出現新趨勢。於APEC會議上,多國對中國大陸態度由「警惕」轉為「保持良好關係」,並重視與中國大陸在經貿、供應鏈上的合作與平衡。這說明台灣所處環境已超越兩岸層次,乃是「亞洲─供應鏈─大國博弈」的複合體系。若仍以「倚美抗中」作為唯一主軸,將難以適應此新局。
台灣必須從「僵化對抗」走向「動態調整」。具體可從幾方面著手:一、降低過度對抗語態:民主與主權固然重要,但激烈言辭會壓縮談判與對話空間。柔化語氣並非退讓,而是為外交彈性預留空間。二、保持多邊彈性互動:台灣可借鏡日本做法:堅持與美同盟,強化與其他夥伴經貿、科技合作,同時與中國大陸維持穩定關係,確保安全與價值並重。
三、推動經濟與供應鏈多元化:面對大國經濟競爭,台灣須提升韌性,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拓展貿易與產業布局,避免成為任一陣營的籌碼。四、開放對話可能性、保留自主選項:這不是放棄主權,而是以務實態度思考:若對話能換得穩定與經濟利益,台灣應主動掌握議題,而非被動等待外部庇護。五、強化防衛同時展現外交智慧:長久穩定需兼顧軍事、外交與經濟三軸並進。唯有靈活調整,才能確保台灣的戰略韌性。
總體而言,全球格局已不再是單向對抗的零和結構。國際智庫警示,僵化與拒調整的風險日增;美陸、日陸關係的緩和顯示世界進入「可交易、可妥協」的新階段。台灣若仍以「非對抗即失敗」的思維應對,將在變動中失去主動。未來,台灣應成為能動調整、穩健自處的區域力量,以成熟、務實的姿態,在大國博弈的動態平衡中開創自身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