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清代宮廷婦女的髮飾美學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畢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走進南故宮的展廳時,第一眼看到的往往不是展櫃裡的金工,而是那一排排藍色、紅色、金色交錯的髮飾。燈光在羽毛與金絲上反射,讓人不自覺停下腳步。清代宮廷婦女的頭飾種類繁多,從早期的包頭、釵子到晚清的兩把頭、假髻與釵冠,不僅是裝飾,也是禮制的一部分。這次展覽呈現的材料相當完整,讓人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它們在時間中的變化。

一、包頭與釵子:從實用到繁複的開端

展櫃裡的包頭示意圖雖然樸素,但能讓人理解這種髮式的來源。早期滿洲婦女使用深色布料包覆頭髮,主要是固定作用,外觀沒有太多裝飾。入關後,包頭逐漸在宮廷環境裡變得細緻,布料換成亮緞,邊緣還會加上金線。

從實物照片中可以看到釵子的形狀已比包頭複雜許多,不僅能固定髮髻,也提供插飾的位置。這代表宮廷對女性儀容的要求開始轉變,不再是單純的實用,而是需要展現階級與秩序。

圖1南故宮展場中包頭說明牌
二、兩把頭的成熟:造型、禮制與日常的平衡

清代中期後,「兩把頭」成為宮廷女性最具代表性的髮式。示意圖裡的造型很清楚,髮型中的橫向結構使整體視覺往外展開,看起來端正而穩定。

現場看到假髻模型時,尺寸與厚度比想像中更明顯。這類髮式雖然提供了更大的裝飾空間,但應該也帶來不小的重量。能在日常禮儀或慶典場合中長時間佩戴,表示宮廷女性的「穩定度」不只是外表的規範,也是一種無形的訓練。這部分並非展覽重點,卻在現場看時特別容易感受到。

圖2南故宮的兩把頭說明牌
三、點翠的藍:華麗與代價並存

展櫃中最容易吸引目光的就是那些藍色的點翠飾物。靠近看時,羽毛的藍色非常明亮,燈光照下去會呈現自然的反光,和其他材質放在一起時特別跳出來。

雖然知道點翠工藝非常費工,但看到實物時還是會停下來多看幾秒。只是想到一件髮飾要用到這麼多片翠羽,心裡也會生出一點反思。這些作品在當時象徵清貴、吉祥和不凋的意味,但工藝與生態之間的複雜關係,也在展櫃前自然浮現。

圖3點翠簪子
四、花釵與自然題材:寓意清楚的宮廷語言

宮廷髮飾裡最能吸引大眾注意的,大概就是自然題材了。花釵、鳥釵、蝴蝶釵在展櫃裡排成一列,不同材質的花瓣與羽毛層層堆疊,看起來很精緻。

這些花朵與昆蟲並不是單純好看而已,每一個都有寓意。蝴蝶代表福氣成雙、牡丹象徵富貴、茶花象徵不凋。從技法上來看,工匠在很小的範圍裡處理金工、琺瑯、珠玉和羽毛,讓每件作品都顯得繁複卻不混亂。

站在櫃前看久了,會發現這類髮飾不只討好眼睛,也反映宮廷文化希望女性在外觀上呈現的價值—安穩、華美與吉祥寓意。

圖4各式自然題材的簪子
五、晚清的奢華:材質堆疊的華麗審美

晚清的髮飾明顯比早期更繁複。茶花釵、蝴蝶簪的尺寸較大,材質的搭配也更加密集。點翠、珊瑚、瑪瑙和珍珠常常出現在同一件物件上,整體視覺變得更厚、更亮。

這一類作品看起來幾乎像小型工藝品,而不只是首飾。從工法的繁盛程度上也能看出宮廷審美在晚清時期的變化:儀式與吸經度需求增強,華麗成為一種必要的展現方式。

看到這些物件時,也會想到佩戴者本身需要承擔的重量,但在當時的制度與禮儀之下,這些都成了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圖5晚清的髮飾
六、寓意與象徵:從髮飾讀宮廷文化

除了自然題材,許多髮飾也帶有吉祥的寓意。例如富貴鏤花簪象徵繁盛與吉慶。工匠在這些小件作品中安排明確的象徵,使髮飾成為比言語更含蓄但同樣有效的「文化表達」。

這也顯示宮廷裡的審美從來不是隨性,而是將德行與秩序相連的。女性頭上的小物件,其實也折射出宮廷文化對她們的期待。

圖6髮飾除了展現出美更有寓意與象徵性
七、釵冠:髮飾體系的最高層

在展區中央的釵冠,是整場展覽裡最具儀式感的物件。金飾、珠玉與點翠的層次極為繁複,視覺上非常醒目。

站在它面前時,很容易想像它在燭光或日光下會呈現的效果。釵冠並不是日常配件,而是用在典禮或重大場合,象徵女性的等級與榮寵。從釵冠的結構與材質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清宮女性禮儀的層級性。

圖7裝飾性與儀式感並存
八、結語:從髮飾讀時代

看完這些展件後,最深的感受是清代婦女頭上的世界,是一部關於制度、審美與身分的完整系統。髮飾的變化,從實用到華美,也反映時代的變動。

那些點翠的藍、珊瑚的紅、金工的細節,至今仍在靜靜躺在展櫃裡。離開宮廷多年後,它們已不再代表權力,但依舊帶著當年的價值觀。

每件髮飾既是工藝,也是歷史。透過這些小物件,我們重新看到清代女性在儀容與禮制中的位置,也再一次感受到帝制時代對「美」與「秩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