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台博鐵道園區 記錄時代軌跡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是一處結合歷史建築、鐵道文化展覽與親子育樂的多元化場合。

無論你是否是鐵道迷,位於台北火車站附近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是一處結合歷史建築、鐵道文化展覽與親子育樂的多元化場合。

園區原是清代台北機器局所在地,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也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目前為國定古蹟,見證台灣鐵道發展史,主建築廳舍採用大量阿里山檜木,為「下磚上木」半木構造建築,外觀為紅磚與白色仿石造的英國安妮復興歷史樣式。內部建築部分,最吸睛的莫過於是二樓中央橢圓廳,是最華美的辦公空間,無論是門窗四周、立柱與天花板,都以精緻的立體石膏裝飾,凸顯其重要與特殊性。

園區另一端的八角樓,竟是男廁,小便斗環繞。
展覽文物 解鎖鐵路密碼

 

館內設有常設展覽,深入介紹台灣鐵道歷史、發展與文化,展品包括許多珍貴文獻、影像和文物,如印製車票的活字版和早年的號誌面板等,更為親子更策劃「蒸汽夢工廠」兒童展。

台灣自清代劉銘傳開鑿鐵路至今,已有百餘年鐵道歷史,在台灣鐵道史上,從縱貫線通車、飛快車及一日生活圈的高鐵,是不同世代熟悉的鐵道記憶。展覽解鎖許多「鐵路密碼」,除認識鐵道各項相關資訊、不同路況區域,設計的建築也不同,有的是隧道,有的是橋梁,還區分為木橋、磚橋、鋼橋等。

二樓中央橢圓廳,是最華美的辦公空間,無論是門窗四周、立柱與天花板,都以精緻的立體石膏裝飾。

「火車快飛」,從蒸汽火車、不同外觀的客貨車,乃至於車票、便當、喝茶的玻璃杯,都是你我搭火車的記憶;火車能夠準時到站,背後功臣仰賴軟硬體設施和人員,看過車庫、號誌樓、鐵軌等鐵道建築背後的故事嗎?因著他們,建構出鐵道專屬的地景。而對火車鐵道的記憶,也刻畫在文學、音樂、電影等各式作品中,形成經典雋永的鐵道美學。

在館內最受歡迎的設施之一,即是展示一九九0年代台北車站附近的火車鐵道動態模型,隨著「嘟嘟聲」,小火車緩緩運行,每每吸引眾人眼光。一九七0到一九八0年代,是台灣縱貫線鐵路系統的轉捩點、是末代蒸汽火車行駛時代,也是火車動力自柴油系統導入電氣化交界,台北城區也即將面臨鐵路地下化的巨大轉變,透過小火車模型和場景,展現台北鐵路沿線過往的風華記憶。旁邊有舊時火車座位體驗,坐在椅上,抬頭看窗邊的黑白照片,猶如穿越時空,回到以往。

老式火車站內充滿懷舊感,除售票口,甚至還有行李包裹房。
懷舊場景 凝固時光記憶

 

「停看聽」是小時候過平交道的口訣,鐵路訊號傳送區內有各項號誌,聽到「噹噹噹」聲音,是否讓你回味,館內還設有自動售票機、進出站的場景,也是親子教育最佳場域,或許哪天興起,就來一場火車小旅行或環島行。展區內也布置舊時火車站場景,如搖式電話、登記本,甚至還有行李包裹房等。

 

「噹噹噹」和「停看聽」,透過各項火車行車號誌,讓人回味過平交道的感覺。

走出展區。會看到一棟八角樓,外型猶如撐開的傘,有趣的是,它竟然是男廁,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園區內另有食堂、伴手禮區,也可參與導覽。   (圖、文:林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