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太慢! 無導線心律器救命

79歲鄭女士癌症化療後心跳1分鐘只剩40次,經裝置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使她的生活又恢復正常。(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79歲鄭女士心跳1分鐘只有40次,經台大醫院裝置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心臟跳動恢復正常,台大醫院心臟科醫師劉言彬指出,傳統心律調節器是由電線傳導,導線易造成瓣膜受損與感染,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可降低風險,且安全穩定、同步性佳。

鄭女士長年心跳過慢,後來又罹患多發性骨髓癌而進行化療,引發心律不整,最嚴重時心跳每分鐘只有40下,連走路都會喘,上下樓梯更為困難,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台大醫院選定鄭女士進行醫材臨床測試裝置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鄭女士表示,裝置後完全沒有感覺,生活又恢復正常。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每枚重量僅2.1公克,可直接裝置在心房及心室內,彼此感應讓心臟恢復穩定跳動。(記者傅希堯攝)

劉言彬表示,台灣地區去年約有7500人裝心律調節器治療保命,但傳統機型以電線傳導,主機裝置於肩前皮下,易造成感染,且電線也可能造成瓣膜受損,甚至造成血管破損,研究指出約1%患者有導線造成的問題。

劉言彬指出,與傳統心臟節律器不同,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直接植入於心臟內,胸部沒有可見疤痕或隆起,沒有導線,也不會限制手臂活動,雖然電池壽命可能只有3到5年,較傳統心臟節律器電池壽命較短,但仍可透過微創方式取出舊裝置並植入新節律器,不需在體內另裝新系統。

台大醫院指出,約半數心搏過緩患者為竇房結功能不全所致,新的心律調節器可在心房直接起搏,並透過體內無線通訊與心室起搏器協同運作,實現雙腔同步起搏,模擬正常的心臟電生理節奏,改善血液動力學效能與臨床預後。

劉言彬指出,無導線起搏器重量只有2.1公克,是由鼠蹊部靜脈植入心臟,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口或疤痕,但因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成本較高,1枚價格約45萬元,除特殊條件之案例外,健保給付目前仍限傳統之有線心律調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