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嘉宏
以川普任內政府停擺事件為核心,探討美國總統制下行政與立法互動的制度性挑戰,黨派極化、川普個人化領導風格與移民文化議題對美國政治動員的影響,顯而易見。若進一步比較臺灣半總統制下行政立法互動機制,美國制度雖強調分權與制衡,但在極化環境中反而加劇政策僵局;而臺灣制度則因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展現不同的政治協商邏輯,但卻流失於對立偏執。移民所代表的文化戰爭與世代交替亦成為美國政治動員的重要因素,就如同陸配、雜質的對待或說法,對台灣民主制度韌性提出深刻挑戰。
政府停擺:制度設計與極化政治的交錯
川普任內政府停擺長達四十三天,創下美國史上最長紀錄,造成約一百一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聯邦公務員不上班導致大面積、大數量的美國低收人民更陷赤貧、缺少食物,並使民眾對政治效率的信心降至低點。此事件凸顯美國總統制下行政與立法互動的脆弱性,眾議院掌握撥款權,總統則需簽署法案以恢復政府運作。當黨派極化加劇,跨黨協商空間縮減,即使制度設有制衡機制,也可能導致長期僵局。相較之下,臺灣半總統制雖具分權設計,但行政院須對立法院負責,預算審議雖有爭議,制度設計不致全面停擺,顯示制度設計對政治穩定性具有關鍵影響。
政治博弈與黨內分裂:制度運作的現實挑戰
停擺期間,共和黨掌控眾議院,民主黨則在參議院與白宮形成對抗平衡。在參議院表決臨時撥款法案時,八名民主黨議員倒戈支持共和黨提案,展現黨內務實派的妥協能力,卻也引發左派強烈反彈。此現象揭示兩項制度性挑戰,黨內分裂與政策一致性困難;不同派系對策略與價值的評估差異,削弱政黨整體行動力。另外,媒體與選民認知效應,川普、共和黨高調宣示勝利,可能引發中間選民反感、倒戈的民主黨參議員日後肅殺的政治選擇,影響選舉結果和未來的美國政治。對臺灣而言,類似現象今日到處見於行政院與立法院黨派對峙,但美國制度設計使跨黨合作與倒戈行為具有更高政治象徵性與操作成本,台灣更無空間。
川普的領導風格與個人化政治的制度衝擊
川普傾向以對抗而非協商方式推動政策,忽略放棄全民總統的角色定位,導致府會協商空間受限。其領導風格呈現高度個人化,決策過程集中於少數幕僚,削弱制度性協商機制。歷史上如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懷柔化解權力摩擦,川普則選擇彰顯權威,強化個人影響力。這對臺灣觀察者提供一個實證案例,即使制度設有制衡機制,若領導者缺乏妥協意願,政策執行仍將面臨瓶頸。川普的囂張其來有自,別人若欠缺一樣的資源和政治文化,謙和妥協不是壞事?川普任內白宮形成高度集中之權力結構,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等核心成員與總統緊密合作,成為政策制定的關鍵角色。此結構類比古代「虎符」制度,象徵權力集中與政策一致性,但亦可能增加決策風險與缺乏透明性。臺灣行政團隊雖具一定集中性,特別是總統兼任黨主席下,頗有類似之處,說台灣是半總統制應該只是學界說法,而實務上早就是是總統制的國家。
佩洛西退休與政治世代交替
前眾議長佩洛西宣布退休,結束長達四十年的國會生涯,象徵女性參政典範與世代更迭。其角色不僅是制度運作者,更是文化象徵,反映美國政壇的世代轉型與性別政治進程。對臺灣而言,此提供政治資深人物對制度穩定與文化象徵作用的比較視角,亦可思考女性政治參與的制度支持與文化接受度。川普政府推動護照性別標記新政,要求標示出生生理性別,推翻拜登時期允許「非二元」標記的政策。此舉反映美國文化價值分歧,亦成為保守派政治動員的重要工具。臺灣性別認同法規與行政實務亦面臨社會辯論,性別文化成為影響政策制定與選民認同的重要因素,值得進一步比較制度設計與文化接受度的差異。
期中選舉與制度韌性的考驗
隨著期中選舉逼近,選民將對政府停擺與黨派對抗做出評判。川普與國會之間的衝突可能只會更加加劇,凸顯總統制下黨派極化與行政立法互動的制度挑戰。對臺灣觀察者而言,這些對立爭議,提供反思不同總統制下制度設計對政治僵局與民主韌性的影響,亦可思考如何強化制度性的政黨政治協商機制以因應未來政治變局。
(作者為輔英科技大學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