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啟明談台灣淨零策略 定位「破風者的追隨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COP30落幕。環境部長彭啟明二十六日說,觀察全球淨零趨勢,他認為台灣在國際間屬於「破風者的追隨者」,例如追隨日本在亞洲的減碳模式;並強調再生能源成為台灣轉型的唯一出路。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會議(COP30)與會各國日前達成協議,但未如歐洲聯盟等國所要求的納入一個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

彭啟明表示,他還在民間時,曾親自參與十一次COP大會,此屆透過多元方式參與、觀察,整體而言,雖然今年適逢巴黎協定十週年及第三十屆COP大會,但最終並沒有產生重大的政治宣言或結論,保護雨林或禁止砍樹的行動也沒有預期的強勢。

此外,彭啟明說,美國並未參與這次會議,而中國則刻意保持低調、未主導談判;也由於美國對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的態度,可能導致全球淨零推動進度出現大幅波動,例如美國將再生能源產業拱手讓給中國。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彭啟明評估,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之一,在調適金援部分,台灣無法直接捐款給國際調適基金,也無法申請相關的資助;不過,若依照巴黎協定第六點四條國與國之間或多邊的國際可轉讓減量額度的規範下,可透過共同參與計畫的方式,讓台灣在國際碳權局勢中獲得一席之地。

彭啟明強調,若二0二八年巴黎協定第六點四條正式上路,台灣目前正處於「跟時間賽跑」的緊急狀態,以確保不會落後於高度競爭的國家如韓國、日本和新加坡。

另,彭啟明說,也由於美中在淨零推動態度上的轉變,可能導致全球在淨零的版塊發生移轉,台灣必須要想辦法在夾縫中求生存。他認為,台灣在全球淨零進程中不處於「領導者」的地位,而是「追隨者」,因此台灣的策略是做「破風者的追隨者」(例如追隨日本在亞洲的減碳模式),以減輕壓力並穩定發展;台灣的化石燃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這使得再生能源成為台灣轉型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