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於十八日發布年度報告,其中針對兩岸衝突風險提出多項示警,從攻台時間點、「由訓轉戰的突襲」到非軍事手段的壓迫等,提醒台海潛在危機。恰好此時,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若遭受武力攻擊,可能使得日本考慮行使集體自衛權」一席話,引爆與中國大陸的外交齟齬,凸顯這份報告的嚴肅性,更讓台海現狀備受國際社會關切。
委員會副主席、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前助理部長薛瑞福說,共軍可能犯台的潛在時間表有三,分別為二0二七、二0三五和二0四九,強調習近平之前指示解放軍在二0二七年做好準備,但非為攻台日期。他還提到,解放軍可在毫無預警下對台灣實質封鎖,甚至快速轉為入侵行動,整個過程僅需「數小時」。該報告建議台灣應尋求資助第三國國防合作案的可行性,藉此提升美軍部署能力,亦可強化在台灣周邊嚇阻力量。
這是美國首度建議台灣應透過投資周邊國家的軍備更新和升級,不僅可協助台灣達成國防預算在GDP占比的目標,也等於實質提升台灣安全,因為這些設施「和美國是否有能力在政治決定後防衛台灣,息息相關」。換言之,在川普不願持續向印太地區無條件地提供美軍保護下,該委員會認為這是台灣能連結區域安全伙伴的機會。
對此,國防部暫無回應,國防部轄下的智庫國防院戰略所所長蘇紫雲則提醒,「必須注意不會造成區域軍力失衡導致衝突更加劇,也要符合美國對武器輸出的最終使用國要求」。不過,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則認為,美方的建議說穿了是要台灣「分擔美軍在第一島鏈的軍事投資與開銷,但在國內多項軍事建設需求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是應以國內建設為優先」。
礙於兩岸關係的敏感性和我國參與區域安全機制的難度,美國所主導安排的區域軍事聯合演習向來都不會邀請台灣,理由當然是不願刺激中共,避免台海情勢惡化和對抗態勢升高。即便美國國會近年來多次以國會意見要求國防部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卻都遭擱置處理,顯見美方也知道嚴重性。
中共施壓台灣的多重選項包括海上攔檢、港口封鎖禁運、破壞海底電纜到實質攻台等,最主要目標是切斷國際社會對台援助及協防,讓台灣孤立無緣而願意談判,因此強化國軍自主戰備及全民防衛當然是政府的責任。國防部近年來除了採購美式裝備,也更新訓練科目,但民進黨政府卻將本應是嚴肅的建軍備戰課題,當成檢驗在野黨對國家忠誠度的政治算計。
日本前首相石破茂說得對,討論台海問題的重點是「該如何避免台灣有事」。兩岸關係從來都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台灣並非全然沒有優勢或主導權,端看執政者政策選項為何。民進黨這幾年反覆強調自主國防,卻無視於兩岸對抗日益激烈,付出越多、國人卻感到更不安全。對此,賴清德應盡速找出化解兩岸衝突的良策,因為降低風險才是最優先選項。
美國多家智庫都曾提出類似台海軍事狀態報告,除了希望台灣投注更多國防經費外,也建議應尋求恢復兩岸對話、降低衝突風險,進而減少美國被捲入的機率。這是可預見的結論,多數國家都認為兩岸不該逾越彼此底線,畢竟兩岸衝突勢將對全球政經秩序造成難以彌補的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