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用多種抗膽鹼藥 恐心臟驟停

研究團隊–嘉基副院長、神經內科宋昇峰醫師(左),急診醫學部蔡銘仁醫師(中),臨床數據中心楊昕禕主任(右),以及成大賴嘉鎮教授(前)。(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許多人因過敏、腸胃不適、排尿問題或壓力調適而服用藥物,其中不少屬於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處方。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國立成功大學共同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短期內累積使用多種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會顯著提高院外心臟驟停(OHCA)風險。此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心血管權威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是目前全球同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再度展現台灣在臨床藥物流行病學上的研究能量。

研究團隊蒐集2011年至2021年、共17萬3974名40歲以上的院外心臟驟停病人的資料,透過多重統計模型嚴謹比對病人在發生OHCA前30天內的抗膽鹼藥物使用量,並與其平日用藥量比較,證實短期累積效應比預期更具危險性。結果顯示,若在一個月內累積的抗膽鹼負荷達1至2分,40至64歲族群的心臟驟停風險增加約1.5倍;超過3分,風險更提升至2倍以上。在65歲以上族群中,最高風險更可達2.2倍,呈現明顯的「劑量反應效應」─抗膽鹼負荷越高,心臟驟停風險越大。

蔡銘仁醫師與賴嘉鎮教授指出,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種類相當廣泛,包括部分抗過敏藥、腸胃解痙藥、止暈止吐藥、安眠藥及膀胱治療藥等。特別是中老年族群因多重用藥而容易在不自覺中累積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