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教育局首度打造國際教育遊學路線,以「走入在地、看見世界」為主軸,帶領學生踏訪老街、股蹟與舊城風貌,透過一日走讀,以國際視野重新認識台南。五條路線橫跨文化、自然、生態與城市發展,每條路線皆融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未來也將彙編成冊,作為全市教學應用及各校接待國外姊妹校的教材資源。
國際教育遊學路線即日起至十二月五日,共十九校參與,由學子先體驗,再介紹給國外學生。教育局表示,國際教育核心乃從家鄉出發,理解全球如何於在地文化中交織,台南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多元文化,是適合培養全球視野的城市之一,透過讓孩子「看見世界」,串聯文資、自然環境與永續議題,在走讀中閱讀城市,在觀察中培養國際素養,讓學子立足台南、胸懷世界,成為與全球對話的新世代公民。
學子以往透過課本、影音,單向以文化輸入來認識世界,此次以以真實場域為教材,在地出發,透過城市歷史、地景與產業變遷,融入全球議題,如濕地生態理解氣候變遷、從老街保存看見文化多樣性、從地景再生思考永續城市,都與國際關注議題相呼應。
賀建國小走訪南美館、林百貨及孔廟,認識百年前的求學場景,體會城市是最實用的學習場域;東區大同國小走訪新化老街巴洛克建築與武德殿歷史場域,猶如穿越不同年代。
教育局強調,此次五條國際教育遊學路線,以在地為起點、國際議題為核心,透過不同主題,引導學生以全球視角,涵蓋文化多樣性、地方再生與永續發展、海岸文化與生態保育、城鎮文化保存與轉型、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活,融入 SDGs 與國際教育核心素養,從在地理解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