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災科技到文化平權 工研院助社會韌性共好

 

工研院導入結合空拍、投遞、定位與影像分析的完整流程,協助第一線人員,突破進入地震、水災及土石流等災區的限制,展現科技結合人道救援的精神。(工研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工研院廿八日舉辦「二0二五工研院科技公益經驗分享交流研討會」,邀請多位合作夥伴分享科技導入公益計畫的經驗與歷程,現場也展示9項救災及文化平權相關科技成果。

工研院表示,這些成果包括有土石流吸塵器之稱的「土石流清運設備」,以及開發三D 線上沉浸式展間,提供行動不便傷友也能如臨音樂會現場,用科技強化災害應變力與落實文化平權,今年已幫助上萬人次弱勢偏鄉民眾,以科技力助社會共好。

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任委員何大安指出,工研院期望透過科技力量,為臺灣建構更具包容力的多層次社會韌性體系。特別是今年因極端氣候在國內釀成多起災情,工研院運用既有技術,快速支援急難發生時的公共安全需求,展現以科技強化防災量能、守護臺灣的承諾;同時亦以科技縮小弱勢族群文化參與的落差,讓社會更美好。

今年工研院在打造韌性社會層面上,導入結合空拍、投遞、定位與影像分析的完整流程,協助第一線人員,突破進入地震、水災及土石流等災區的限制,透過多旋翼無人機的空拍偵查、地形判讀與災情蒐集,快速掌握現場資訊,展現科技結合人道救援的精神。

此外,工研院更研發可輕易清理家戶內風災土石的微型動力履帶鏟土機械、外骨骼輔助裝置與螺桿泥沙清除機等設備,協助清運人員有效清理家戶內的風災泥沙。這些技術讓清淤人士化身成「鋼鐵戰士」,提升百分之四十的清淤效率並減輕百分之卅五的腰背負荷。

為了擴大文化參與及文化平權,工研院與桃園市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及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合作,掃描管風琴與教堂空間,並建置三D 線上沉浸式展間,讓行動不便的傷友們能如臨現場般,感受管風琴藝術在視覺與聽覺上的能量,實現「藝術無障礙、文化共分享」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