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種子也能小兵立大功,為臺灣的農業出口創下亮眼佳績!根據108年農業統計資料,臺灣種苗產業年出口值高達78億,其中番茄種子出口僅次於果樹種子及西瓜種子,排行第三,年出口值達5.1億台幣。鮮食小番茄品種尤其獨佔鰲頭,無論在中國大陸、東南亞或美洲市場皆具有領先地位。然而,國內從事番茄品種研發的種子公司雖多,但因公司規模小,資源有限,面對國際跨國公司及市場當地區域型公司急起直追,產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為持續維持產業競爭優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整合研發技術與業者合作,推出「育種協作平台」,導入主動式、參與式的育種新趨勢,不僅讓番茄抗病育種減少三代培育時間、更有效掌握國際市場偏好的品種特性,並且突破過去仰賴環境,只能處於被動育種的傳統模式,主動進擊!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整合相關育種人力、分子篩檢技術、病理接種技術、農場田間管理資源等,推出 「育種協作平台」產研合作模式。透過業界參與討論,擬定育種選拔目標,銜接業者育種雜交的後裔材料,選育出最符合業界需求的半成品材料,移轉回業界使用。目前「育種協作平台」產研合作模式已完成兩個成功案例,透過分子技術等輔助,經過3~4代即可有效篩選出具多重同質抗病基因的番茄單株,較傳統育種可縮短2~3代,耗用的人力物力也大幅縮減50%以上。此外,傳統育種只能透過一代一代的田間選拔,若想要育成抗病品種,必須仰賴適當的發病環境,育種者完全處於被動。主動參與式育種,除了利用分子工具確認材料是否具備抗病基因外,也加入病害接種技術,讓育種可以在人為環境下,驗證材料的抗病性,主動出擊。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從2008年即開始投入番茄抗病基因的分子標誌開發研究,目前已完成10項番茄相關病害,共19個抗病基因關聯性分子標誌開發,相關技術已陸續技轉給國內業者運用。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強調,全球氣候極端變化加劇,未來的栽培環境將越嚴峻,作物對環境須有更大韌性,如耐熱、抗旱、抗病蟲害等等特性。過去單打獨鬥的育種者需要跨組織、跨領域,導入新技術及資源整合的團隊協作育種,才能因應挑戰。相信在農委會與各界合力積極推動下,參與式育種未來可望發展出更多元合作模式,助攻種苗產業在國際上拓展版圖,成為一個個臺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