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倫敦22日綜合外電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今天說,各國要擊敗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不能只靠封鎖社會,還必須採取公衛措施,以免病毒在封鎖令解除後再度崛起。
路透社報導,萊恩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安德魯馬爾秀」訪問時表示:「我們真正必須著重的是找到病患、找到感染病毒的人並隔離他們,還有找到他們的接觸者並加以隔離。」
萊恩說:「現下封城的危險(在於)……如果我們現在不讓有力公衛措施到位,一旦這些移動限制與封鎖令解除,就會有疫情復發的危險。」
萊恩說,中國、新加坡與韓國不僅實施限制令,還採取縝密措施篩檢任何疑似病例,足以作為歐洲的楷模。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歐洲現已取代亞洲,成為這波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中心。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根據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最新訊息指出,美國耶魯大學學者研究發現,邊境管制可減緩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全球傳播速度,但無法完全消除擴散。
研究發現,1月13日自中國移出人口中,最少1名確診的機率超過95%;2月15日當天可能有779例確診案例移出中國,但因中國政府的移動與邊境管制,使這些病例有70.5%受控制,並未移出。研究結論顯示,邊境管制可減緩全球傳播速度,提供公衛系統反應時間,但無法完全消除COVID-19擴散的影響。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翁瑞宏解釋,此研究利用中國每天的COVID-19發生率及全球機場航班的連通性,估算不同國家來自中國旅行者帶入疫情的危險,呈現參考數據,並清楚表明雖然邊境管制能有效減少中國輸出確診案例,但不能單獨阻止疫情,研究結果也吻合實務概念。
翁瑞宏提醒,過當管制可能導致逃逸,讓疫情無法掌控;為避免社區爆發疫情,須謹慎確認個別被感染的旅行者,辨認潛伏期,若因應疫情要邊境管制,最佳時機是全民皆認同有其必要,但實施邊境管制恐有限制人民行動自由之虞,在衡量防疫必要時,應先完備人權保障及維護法律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