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全球蔓延,讓防疫成為全民運動,除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營養師建議,不妨順勢調整飲食習慣,輕鬆吃出免疫力,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跟蔬菜水果,且盡量以色彩鮮豔的蔬果為主,盡量少油炸、少加工,多吃新鮮的原形食物,遠離加工食品,就能透過飲食強化自體免疫力。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亞琳表示,很多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都是植物性的,即使是非素食者,也可以試著多吃植物性蛋白質、少吃動物性蛋白質,以強健體質。研究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可能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已被證實和許多慢性病相關,且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時攝取到的飽和性脂肪,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地,在吃植物性蛋白質的同時也會攝取到大量膳食纖維,可以改善腸道環境,而植物中豐富的植化素,能抑制發炎、預防慢性病。
張亞琳提醒,由於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原料,所以一定要吃夠,每日建議攝取量,成年女性為五份、成年男性約六、七份,學齡期小朋友在成長中同樣可吃到六、七份,一份約為豆包一整塊或板豆腐三格。而植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可盡量選擇豆類以及單純的黃豆製品,有很多素食加工品,如素肉、素魚等,為延長保存期限,常加入較多的調味料以及食品添加物,應盡量避免食用。
在蔬菜水果方面,可多吃顏色鮮豔的蔬果,像紅色、藍色、紫色這些特別的顏色,如草莓、藍莓、紅鳳菜等;或是深綠色蔬菜,像芥藍、地瓜葉、綠花椰菜等。鮮豔蔬果的植化素,也就是抗氧化成分比較高,而抗氧化成分越高就表示它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越好。
維他命C也是很好的抗氧化成分,它也是來自於水果。至於每日建議攝取量,蔬菜一天三到四份,一份約是一碟燙青菜的大小,而水果一天二到三份,一份約為一個拳頭大小。
張亞琳表示,多吃蔬果的好處,除了抗氧化成分有助於免疫力提升,蔬果的纖維質也會讓大腸裡的好菌變多,因為腸道健康跟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像便祕嚴重的人,毒素會在腸道裡重複吸收,壞菌就會增加,好菌會減少,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還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最好每天排便,不要讓糞便在腸道中停留太久,而促進排便的方法就是,纖維質要吃夠、水要喝夠,因纖維質會加速腸道蠕動,且有些水溶性纖維容易吸收水分,會讓人比較容易產生便意感,這個時候趕快去上廁所,廢物很快就排出去了,這對免疫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