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三度復發 腹腔鏡除病灶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40歲蔡姓男子罹患大腸癌,曾兩度手術切除,也接受切口疝氣修補治療,腹部留下一道長傷疤,他每年都追蹤檢查,日前發現大腸有一小顆扁平息肉,切片證實為惡性,透過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江驊哲表示,患者分別在6年前及4年前,在大腸左右兩側陸續發現惡性腫瘤,經透過剖腹手術切除,兩年前還接受切口疝氣手術,使得肚皮上「留有一道如中央山脈」的疤痕。
 日前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大腸內有一顆扁平息肉,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後化驗,竟然是大腸癌。為了不增加患者的腹部傷口,及有效的清除淋巴結,決定透過立體腹腔鏡手術清除病灶,術後也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淋巴結已有轉移。
 江驊哲指出,雖然患者當年罹患大腸癌時,配合醫囑手術治療,但當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壓制游離癌細胞時,仍有可能復發,患者這次診前身體並無出現不適,所幸他多年來重視追蹤的重要性,才能在大腸鏡檢查發現病灶後,積極接受治療,目前恢復良好。
 不過因患者過去曾接受三次腹部手術,及放過人工網膜,也增加這次手術困難度,光是腸沾黏分離即進行5小時,且因大量大腸切除,導致大腸吸水功能減少,糞便無法成形。
 江驊哲提醒,雖然原位癌和第1期大腸癌復發率低,但仍建議術後1年內做1次大腸鏡檢查,2年內復發率最高,務必定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