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區新光里早期居民為取水方便,多住在許縣溪岸邊,一旦豪雨成災,就必須遠離河岸,房屋得採組合式,較容易搬遷。新光社區發展協會透過打工換宿,重新打造縮小版的竹子茨,要重現上百年前的生活場景。
新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宗寶表示,這次的傳統建築打造工程,主要是配合六月份的世界環境日,以聚落的特色素材,呈現在地「扛竹茨、潦過溪」的歷史人文意象。
吳宗寶指出,新光聚落開發逾三百年,上百年前,當地民眾多逐河而居,方便取水;只是在汛期或颱風季時,沿岸常氾濫成災,得緊急往高處搬遷,待汛期過後再搬回來,竹子茨可拆卸、組合,快速移動機能數符合需求。
透過打工換宿的計畫,共有二十八名年輕學生與社會人士參加,以排班的方式,利用八、九天的時間聯手搭建一間竹子茨、一間平埔族傳統的高腳屋。前天開始採竹、劈竹,準備材料後開始打造。
吳宗寶表示,將以三分之一的縮小比例進行打造,長、寬、高都不會超過兩公尺,採傳統工法,運用榫接,還有竹皮綑綁等方式,完成結構的組合,實作起來並非想像中輕鬆。以竹子茨為例,吳宗寶將帶領學員們打造有門窗的四片壁面,再加上屋頂,組合與拆卸、搬遷都很方便,呈現早期居民的住屋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