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認識高山症

■吳重達
 一名中年女性朋友去合歡山遊覽,下車沒多久就覺得倦怠、全身無力,呼吸不順暢、頭也昏昏的,休息也不見好轉,最後竟然是搭救護車下山。還沒完全到平地,整個人又活過來了。
 也是一名中年女性,算是運動健將。走路、登山速度很快,堪稱“健腳“;可是,一旦高度超過三千公尺,馬上變得步履蹣跚,喘吁吁的。 搖身一變,馬上變成“肉腳“。 下山到三千以下,又活跳跳的。
 這是兩個高山症實例。高山症或稱“高地綜合症、高山反應、高原反應“,是人體在高海拔狀態由於氧氣濃度降低而出現的急性病理變化表現。它通常出現在海拔2500公尺或以上的高度。 大部份的高山症病患,症狀常只是暫時性的,而且常在適應後症狀解除。可是,忽略它或硬撐,高山症可以發展成肺水腫或腦水腫,嚴重時可致死。
 高山症通常發生在海拔快速上升的狀況。登山的速度、到達的高度,個人的體能訓練程度,和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特異性是決定高山症是否發生和嚴重度的四大主因。例如案例一是車子短時間內由平地爬升到三千二百左右的高度,一下子適應不過來,症狀就出來了。
 案例二則與高度和個人的體質特異性較為相關。她只要高度不超過三千公尺,基本上問題很少;一旦跨越界限,症狀就漸漸出來。硬撐一段時間也還可以,也因此完成一些三千公尺左右的攻頂由於她是醫師的親戚,當醫師得知她的情形,當然就出手做了些干預。
 頭痛常是最主要的症狀,並有可能合併以下: 噁心或嘔吐,全身無力,頭昏或感到頭重腳輕,失眠。急性高山症之早期症狀通常都是在抵達高地後6至12小時發生,輕微者可能在24至48小時候緩解。腦水腫會出現意識混淆、急性精神分裂症狀、出現幻覺。肺水腫則造成持續咳,喘,呼吸鑼音(rales)。最終則可能出現抽搐及昏迷甚至死亡。
 (作者/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