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史料 黃仕昌廢墟尋寶

熱衷文史的黃仕昌,搶救水利會檔案。(記者楊淑芬攝)
 消防署派駐台南機場工友黃仕昌,醉心鄉土文化,是早年文建會社造員,長期關心地方文化資產調查和保存工作;獨自搶救水利會長安工作站的歷史檔案,珍藏20多年,日前中研院展開數位化典藏工作,黃仕昌捐出所有資料,多年心血沒白費,同時對早年文史資料備受忽視不勝唏噓。
 黃仕昌是安南區人,住在長安里新寮社區內,家後就是水利會長安工作站,村內有很多叔伯都是在工作站工作,長安工作站民國68年廢站,站址一直閒置荒廢,直至90年公學路二段道路拓寬,要拆除工作站一部分。
 拆除前,黃仕昌曾建議市府將日據時期留下的工作站保留,市府文化局也曾委託專家會勘,但認定非歷史建築,他很擔心建築被拆,檔案化為烏有,於是溜進去尋寶,果然在髒亂的地上發現10袋歷史文件,包括昭和時代的工程藍曬圖上百張,還有當時民眾偷水被逮捕寫下的悔過書。另外就是光復後站長鄭再傳的公文、海佃國小要跨圳溝鋪設木橋的申請公文,還有對當時「民情」紀錄等,這些都足以讓後人了解當時水利會對地方的影響以及貢獻。
黃仕昌覺得這些史料對水利會很重要,當時好心想拿到水利會交由相關單位保存,無奈當時的主管不重視,除要他低調處理之外,還一度要告他偷竊,讓他啼笑皆非。
這些重要史料他曾拿給同是安南區溪頂寮人的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謝國興,咸認是值得珍藏的珍貴水利史料。後來也提供給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研究生顏素麗寫了一篇水利會對安南區影響的碩士論文,這批史料也在台南大學保存了十幾年。
 數年前,他從報紙得悉文化局文資處想蒐集這方面的史料,他主動打電話給承辦官員告知他手上擁有這些瑰寶;終於促成最近中研院、史博館、台南市府和水利會的合作案,將所有史料數位化典藏,黃仕昌終於放心交出檔案;回想20年來,他從私闖民宅「偷竊」到保存文史有功,身分一夕轉變,保存歷史檔案這一條路走得辛苦啊。
(記者楊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