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哭鬧又嘔吐,也有可能不是單純的急性腸胃炎。一名4個月大男嬰因間歇性哭鬧、嘔吐及血便送急診,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腸套疊。先作鋇劑灌腸治療,但無法成功將其腸道復位,後續以外科手術成功復位,休息數日後出院。
成大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羅筱淯指出,關於「腸套疊」的診斷,醫師會依據病童年齡、症狀及身體檢查結果評估是否須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若超音波顯示有「標靶樣徵象」,即可確診。病童須儘快接受治療將腸子解套,避免發生腸道缺血壞死、腹膜炎、敗血症、休克等嚴重併發症。腸套疊好發於3個月大嬰兒到2歲孩童,10~25%發生在大於2歲的孩童,男孩發生率高於女孩。2歲以下發生腸套疊的幼兒超過9成找不到病因,少數患者有病態性前導點,梅克爾氏憩室是其中最常見的,其他包括腸瘜肉、淋巴增生、腫瘤等。
羅筱淯表示,腸套疊會造成間歇性腹痛、嘔吐、草莓果醬般的黏液血便、活力不佳等症狀。幼兒因無法用言語表達肚子痛,常會以間歇性難以安撫之哭鬧表現;而當病童嚴重嘔吐至脫水時,則不一定會出現典型間歇性哭鬧症狀,有時會看起來活力不佳、全身癱軟無力。腸套疊是部分腸子前端嵌入鄰近腸子下端,造成腸道阻塞,約80~90%腸套疊是迴腸嵌入大腸,造成「大腸包小腸」情形。
發生腸套疊部位之腸道血流受阻可能會造成腸道缺血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因此腸套疊為兒科腹部急症,須儘快進行腸道復位治療,將套住的腸子解套,恢復正常腸道血流。一般會先以鋇劑或空氣灌腸進行復位;若病患發生休克、腹膜炎等併發症,或經鋇劑空氣灌腸復位失敗,則需外科手術治療。
她提醒,兒童年齡增長,造成同一症狀之病因也會有所不同。若幼兒出現間歇性哭鬧和嘔吐,家長應帶去就診,由兒科醫師評估是否須安排進一步腹部影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