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微量元素與疾病密不可分,醫師表示,通常想吃東西的慾望,是身體的正常運作,但對某種食物的慾望 可能是缺乏營養素的表現,就有可能是身體發出求救訊號,而非偶然。
生理學教師魏兆玟表示,腸胃道是第二顆大腦,在社會心理學理論中,人體會用食物來當作心理防衛機轉,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稟賦效應」。當產生情緒不穩定、焦慮煩躁的狀況,就會想要做一些事情來減輕當下的「不安感」,所以透過「吃」這件事,可以讓人「擁有」某項特定食物的感覺,降低焦慮。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表示,有時候想吃甜食,是因為缺「鉻」,一旦人體缺鉻,會導致糖的耐受性不佳,所以容易產生糖癮。
因為鉻的主要食物來源,在動物性食物裡比較多,所以吃全素、長期吃單一食物的族群,比較容易有缺鉻情況。而鉻有助於增強胰島素活性,幫助穩定血糖,因此愛吃甜食的人,對鉻的需求量會比較多。
蕭敦仁醫師表示,臨床上發現,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都缺少鉻,這群人因為正餐時完全沒有碰澱粉,所以在下午茶或是消夜的時間,會對甜食表現特別的慾望。
對於容易缺乏鉻者,營養師宋明樺表示,除了可以補充南瓜、蘑菇、蘆筍、肉類,也特別推薦被日本稱為「綠色人參」的秋葵,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對降低血糖及改善葡萄糖耐受性有明顯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