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是一種嚴重的視網膜退化遺傳疾病。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邱士華成功將奈米鑽石作為載體,遞送基因修復視網膜突變基因,開啟此疾病基因治療的希望。
陽明大學表示,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發病率約5千分之一至2萬5千分之一,大部分都發生在10歲左右的男童,該疾病會造成視網膜剝離導致視力永久喪失。目前已知RS1基因突變是造成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但透過現有的藥物基因治療方式,仍有病患在治療2年後視力皆無明顯改善情形。
陽明大學邱士華團隊去年利用誘導性幹細胞(IPS),成功建立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病人的誘導性幹細胞,並進一步成功分化為立體3D視網膜類器官,同時也發現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能夠應用在視網膜類器官中,開啟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的可能性。
因此,邱士華團隊進一步與交通大學教授張家靖、成功大學教授曾永華合作,開發以奈米鑽石作為CRISPR基因編輯的非病毒載體。藉由這樣的奈米載體,成功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和小鼠視網膜中,遞送CRISPR/Cas9基因剪輯組件進行基因編輯,將可望修正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突變基因,也具有成為基因治療藥物的潛力。
陽明大學表示,此一成果將為治療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提供革命性的通用新思路,為眼睛失明患者帶來重見光明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