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治人工關節感染 3D列印骨水泥建功

 醫師林宗立說,中國附醫3D列印中心研發3D列印模具,製造抗生素活動性骨水泥,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尺寸個人化。(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體重95公斤的67歲周媽媽患有糖尿病,長年在菜市場賣水果,久站導致膝蓋退化性關節炎,1年前接受右膝人工關節重建,術後膝蓋疼痛,傷口化膿感染,經清創手術及抗生素治療,未見改善,輾轉到中國附醫,以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膝蓋可伸直彎曲,感染控制後,拆掉骨水泥,裝入新的人工關節,術後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中國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指出,診斷人工關節感染,須經由抽血、抽關節液及照射X光檢查評估。如果是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2階段手術治療。先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感染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2階段,移除抗生素骨水泥與人工膝關節,裝入新的人工關節。
林宗立表示,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伸直彎曲到90度,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有利於第2階段手術重建。傳統活動型骨水泥,多半由醫師手作或翻模,常因骨水泥表面粗糙、結構不穩,產生不少併發症。中國附醫3D列印中心研發3D列印模具,製造抗生素活動性骨水泥,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尺寸個人化。
林宗立說,3D列印模具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林宗立醫師說,醫師們如果能應用新科技優勢,強化傳統醫材的使用療效,製作活動型骨水泥,能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對患者是一大福音。
林宗立舉例,周媽媽換完人工關節後感染,傷口化膿2個月,清創、抗生素治療都沒改善,診斷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使用3D列印中心自己設計的模具,製作出來的抗生素活動性骨水泥,治療後順利,膝蓋可伸直可彎曲,感染控制良好,第2階段手術拆掉活動型骨水泥,第3階段裝入新的人工關節,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即時

巡查農地遲未返家 田寮婦人疑遭暴漲溪水沖走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67歲...

扮鐵路工偷電纜 再犯被逮正著

本報綜合報導 台鐵花蓮臨港線為貨運支...

毒蟲情侶檔拒檢逃逸 無辜騎士慘遭撞飛送醫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中和警分局南勢所員警昨...

可疑男持袋徘徊 三重警逮「誠實通緝犯」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三重警分局三重派出所員...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