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骨折的風險高,醫師指出,除了藉由復健、運動、曬太陽等方式預防及減緩不適外,亦可透過骨質密度檢查儀測量骨質密度,若骨密度標準差小於-2.5即為骨質疏鬆,可藉此評估骨鬆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曾國楨表示,骨質疏鬆意即骨頭的質量減少,內部結構孔隙變大、變得脆弱易發生骨折。初期通常無症狀,但病程到一定程度便會造成骨折。
骨質疏鬆症好發生於停經的女性,其他常見原因為甲狀腺、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是食物中缺乏鈣及維他命D,及長期臥床、使用類固醇或是少接觸陽光和沒有規律運動的人;另外,抽菸、喝酒及喝咖啡者亦容易患骨質疏鬆症。
目前透過骨質密度檢查儀可測量骨質密度,骨質密度標準差介於-1到-2.5之間為骨質稀少,骨密度標準差小於-2.5為骨質疏鬆;若骨質密度標準差小於-2.5為嚴重骨質疏鬆,骨折風險高。
曾國楨說,病患藉由復健可減輕疼痛,減少骨質流失、增進肌肉力量,並改善協調平衡功能,而藉由背架或注射骨泥對骨質疏鬆病患的疼痛及改善姿勢會有幫助。
此外,適當運動可增強肌力,增進肌肉平衡及協調,避免跌倒。建議可進行胸部伸展運動及腹背肌伸展運動,或是游泳柔軟操及有氧舞蹈等。透過運動及曬太陽對骨質疏鬆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