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異位性皮膚炎 七成工作家庭受影響

醫師指出,據調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有超過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夢想實現受阻。(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疾病嚴重恐會影響心理健康,醫師指出,據調查,逾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表示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病友則因疾病使夢想實現受阻。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疾病,會導致維持皮膚水分的角質層受損,進而引發皮膚乾燥及保護力變差,使得患者搔癢難耐、脫屑,進一步會誘發皮膚發炎反應。
 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病徵包括皮膚乾燥、搔癢難耐、紅疹、流血、流組織液,長期下來甚至會造成皮膚苔癬化、變紅、皮紋變深等。異位性皮膚炎其實是一種會反覆發生的慢性疾病,非孩童專屬,成人也可能發病。一旦病發,病友可能終其一生都需要與其對抗。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賴柏如說,根據一項國外成人病友調查發現,超過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表示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表示夢想實現受阻。
 賴柏如指出,過去類固醇與免疫調節劑如同「大砲」,會廣泛性抑制發炎反應,但治療同時也可能造成其他器官負擔,如類固醇會提高青光眼及白內障機率、免疫調節劑則會造成肝、腎負擔等。
 隨著醫療進步,針對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的新型生物製劑問世,可鎖定疾病根源,顯著改善病灶,大幅降低副作用。賴柏如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傳統治療可改善3~4成病灶,但患者最在意的搔癢問題,仍無法有效緩解;採納新型治療的患者,逾半數患者皮膚紅、腫、脫屑等病灶成功改善7成,新的生物製劑對於病灶的控制較佳,用藥的2週後可有效大幅改善癢感。
 醫師呼籲中重度病友除了日常塗抹保濕乳液、維持居住環境清潔、避免濕熱環境等日常照護外,也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