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節 古蹟懸掛旗幟香包應景

端午佳節,文化局在古蹟懸掛一系列端午特色物品,增添過節氣氛。(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看划龍舟,是否愈來愈沒有過節的氣氛了?為讓更多人了解端午意義,文化局廿五至廿八日推出「台南古蹟午日節」活動,古蹟區以一系列端午特色物品,包括吊艾草、懸香包和掛端午旗幟來妝點,歡迎民眾一起來感受充滿「FU」的過節氣氛。
 文化局引述《重修鳳山縣誌》卷三附錄中的記述,「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薰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日送蚊。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板漁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采,號曰鬥龍舟。午為小兒女結五采縷,男繫左腕,女繫右腕,名日神鍊。」在節日食俗方面,台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以及菜豆,可以得健康長壽。俗諺「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
 民間認為,掛艾草、懸菖蒲,可驅疫、避邪,因昌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艾草則代表百福,為可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而傳統會製作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囊,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功效。

虎鯨Orca進駐億載金城,即使天氣炎熱,仍吸引許多民眾前往和牠近距離合照。(記者林雪娟攝)
 早期台灣原住民已有用月桃葉等儀式植物包粽文化,並在後來影響到漢人原有的粽子製法;文化局指出,端午粽除食用外,亦為祭祀供品,從而延伸出諸多忌諱,如一整串粽子多用於端午祭祀神佛、祭江時丟入水中祭拜好兄弟,衍生出送人一整串粽子是失禮行為。
 為讓民眾感受過節氣氛,文化局在赤嵌樓、安平古堡、安平樹屋、億載金城等地,吊掛端午視覺旗幟和粽子、香囊等物,營造節慶氛圍,歡迎大家一起來歡喜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