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公所社區影像紀錄培力計畫,一0六年拍攝的五十多年老店「太平洋理髮廳」,因屋主計畫收回整建,將於七月十九日歇業走入歷史,讓不少忠實消費者不捨,公所將於當晚舉辦惜別會,回憶早年理容文化的生活記憶並關注府城在地傳統老店。
太平洋理髮廳是台南老字號的理髮廳,最早店面位於新美街,後來遷至西門路大舞台,最後落腳於民生路;理髮師傅康銀足是目前太平洋理髮廳最資深成員,國小畢業後就在理髮廳擔任學徒,在大家稱「阿尼基」的老闆退休後,接下了這間店,成立迄今超過五十年,其中四十餘年,有著康銀足和其他四位師傅的青春歲月。
但明明就是「太平洋理髮廳」,為何正門高掛著「大平洋理髮廳」(現名),騎樓的樑柱上卻是「太平洋理髮廳」?經向康銀足阿姨求證,她說「我們不是改名,是去市政府要申請換負責人的時候,就是市政府的作業疏忽。」
康銀足接著表示「我們叫太平洋,我們在做,別人去申請,就讓別人用太平洋,我們現在要沿續我們的太平洋,他們就說不行。」
康銀足回憶說,一九六六年成立的太平洋理髮廳,生意最好的時候,理髮椅就有二十七組,每天早上八點開門,就有客人在門口候著,人潮絡繹不絕,師傅們手上的推剪、剃刀、吹風機沒有停過,一天大概要剪八十個頭。
現在,理髮師傅號碼牌退役了,原本兩排的理髮椅,縮減為一排,多了一排塑膠椅,是給年紀漸長的師傅們休息,偶爾理完頭的計程車司機,就坐在這裡吃著便當。康銀足表示,當年理髮工作很講究,師傅們一律穿著制服、高跟鞋,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老闆還會替她們上課,指導接待禮儀、日文課,很辛苦,但是很風光。
以前中學男生髮式前不覆額、邊不過耳,定時到理髮廳修剪,髮禁解除後,學生客源減少,成年男子也不再像過去抹上髮油,髮型也越趨俐落、簡單。現階段大多是老顧客,也有來自香港的年輕遊客,特地體驗傳統理髮的魅力。
太平洋理髮廳的房東計畫收回整建,幾位理髮師傅也都七十多歲,打算退休,沒有找店面重新開業的想法,這間老店將於七月十九日歇業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