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82歲張姓老翁日前感到左邊耳內抽痛,經過治療後病情不見好轉,至衛福部彰化醫院求診,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檢查後,確診為口咽癌第三期,考慮病患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時間的手術過程,於是採用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許嘉方提醒,有時耳痛並不代表耳朵出問題。口咽癌可能伴隨耳部移轉性疼痛,恐被誤認為中耳炎,千萬不可輕忽。
許嘉方說,幫病患檢查時,發現左耳中有紅腫及些微分泌物,是中耳炎的徵狀,但鑑於他曾治療卻沒有改善,於是先針對中耳炎治療,若沒有改善再進行其他檢查。
許嘉方說,病患回診時,中耳炎已獲改善,但耳朵痛的情形卻沒跟著好轉,改用內視鏡檢查,發現在他左側口咽壁靠近扁桃腺下方有腫塊,透過正子造影掃描顯示是個約3公分的腫塊,經切片證實為第3期口咽癌。
許嘉方說,因口咽癌長在口腔後側的位置,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患者難以察覺,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出血或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才就醫,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
許嘉方表示,該病患年輕時就開始接觸檳榔和香菸,而菸齡更長達60年,有研究指出,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者則是18倍,若同時有抽菸、嚼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更飆升到一般人的89倍,因此懷疑長期接觸菸檳是他罹癌的主因。
許嘉方強調,近年,口咽癌、口腔癌等頭頸類癌症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香菸、檳榔和酒,被視為罹患頭頸類癌症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檳榔,有九成的頭頸類癌症患者都曾接觸過,最好對這些東西敬而遠之;另外,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提供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檢查補助,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