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社區打造3D地圖說在地故事

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利用普濟社區3D地圖,以圖說故事、介紹在地文化。(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為推動「四聯境與七角頭」地方知識文史保存,普濟文史研究協會推出「千光照府城,藝燈映人心」系列活動。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究所德國交換生Nora Stellwag協同台南市自造者協會伙伴謝宛蓉,利用Open Data完成普濟社區3D地圖,標出七個古地名,以圖說故事、介紹在地文化。
 普濟文史研究協會辦理文化部一0九年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計畫,推出「千光照府城,藝燈映人心」系列活動,這次活動以「交擾」為主題,源於台語「攪擾」的發音,表達燈節期間對於鄰里的體諒與感謝。該協會執行長蔣文正表示,「攪」有打亂、擾亂的負面解釋,因此以「交」來替代「攪」,希望達到互相交流、連接、交陪的目的,創造更多對話與溝通的可能。
 普濟文史研究協會推動各種扎根的文化活動,七月推出文化創意產業文博會,從紀錄片攝影與剪輯談到品牌;八月著重藝術共創,有竹編燈籠彩繪創作、傳統剪紙創新、摺紙藝術文創;九月安排點亮巷弄生活故事、創生未來學、台南舊城歷史印記。
 值得一提的是,成大創產所德國交換生Nora Stellwag協同台南市自造者協會伙伴謝宛蓉,花費約兩個月時間完成普濟社區3D地圖,利用LED燈顯示普濟殿、頂粗糠、下粗糠、試經口、十八洞、牛塭崛、大廠口等七個角頭,以圖說故事、介紹在地文化。
 早期普濟殿附近的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因此有「蜘蛛結網穴」風水之說。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帶領大家認識在地七角頭、名人老宅及巷弄舊事,如今隨著巷道拓寬,市街改正,街道已經失去其原有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