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也有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佳維說,科學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腦軸」,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更有研究推論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而應證巴金森病人在出現動作障礙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
李佳維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而在這些症狀之前,患者可能已經存在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很多科別,像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
一名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開始看骨科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治療後症狀一直未改善,骨科醫師發現病人右手會抖,建議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李佳維發現,林先生從門口進來坐下,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經詢問得知病人最近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靈活。評估後,疑似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痠痛及右手抖動皆改善很多。
李佳維指出,若自我觀察症狀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找腦神經內科就醫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1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病人可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