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淺談龍泉窯

宋_元龍泉青瓷把杯
 嘉淵堂主人敘述/劉振漢整理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主要產區在龍泉市。古代對窯場的命名多以窯場所在地的州府稱之,如“越窯”、“汝窯”和“定窯”等,但唯獨“龍泉窯”以龍泉縣名定之。
 就目前考古資料顯示,龍泉窯創於三國兩晉,發展於五代北宋,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瓷史上甚為長久的一個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歐、亞、非洲等地區,影響深遠。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燦爛和衰落四個時期:
 開創時期:魏晉和五代十國,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於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
 發展期:北宋至南宋前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
 燦爛期:南宋後期、元代至明代早期,瓷窯發展迅速,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
 衰落期:明代中期至清代晚期,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
 因此就龍泉瓷器收藏角度而言,在南宋後期至明早期的龍泉窯瓷器,當是收藏愛好者關注的焦點。

宋_元龍泉青瓷蓮瓣斂口碗
哥窯的傳說

 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哥窯的窯場只知在龍泉,確切的位置並未發現,卻有些鄉野趣譚傳頌許久。
 據傳宋代龍泉縣,有位出名的制瓷家喚作章村根,育有二子–老大章生一、老二章生二。兩兄弟子承父業,在父親悉心教導下均有所成。其後兄弟各開窯廠,哥哥所開的窯廠稱為哥窯,弟弟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均燒造青瓷,但哥哥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聲名遠播,後經官家欽定為皇家燒造青瓷。弟弟得知後心生妒意,趁其兄不備將粘土扔進釉缸中,老大不察仍如往常施作,開窯後卻見滿窯的瓷器釉面開裂,裂紋長短、粗細、形狀各異,有像魚子、柳葉、蟹爪等等。因交期在即只得強打起精神,在無奈之下心生奇計,隨即將濃茶塗於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抹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居然化腐朽為神奇,形成了後世為人稱道的「金絲鐵線」,這就是哥窯的主要特徵–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紋片開裂,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上述當屬傳說故事的成分居多,未來或許經過考古及田野調查,哥窯的窯址及其模糊的面貌,有天就會呈現於世人面前。

宋_元龍泉青瓷水注
越窯與龍泉窯的關係

 龍泉窯屬於南方青瓷,提到青瓷必然會想到越窯,越窯青瓷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盛於唐與五代,沒落於北宋中晚期。龍泉窯最早可能創於三國兩晉,但一直要到五代時才發展起來,原因可能與五代的吳越國有關。
 當時江南一帶屬於吳越國的錢氏王朝統治,錢氏王朝一直透過朝貢的方式與中原大國修好,於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貢品。《宋史》卷四百八十列傳世家二(吳越錢氏)「太平興國三年三月來朝,俶進……越器五萬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又《宋會要》:「太平興國三年四月二日朝,俶進……瓷器五萬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光是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年)貢奉北宋太宗的瓷器達十萬多件,這樣龐大的生產量應是越州窯所無力承擔的,所以必然需要同屬吳越國的其他窯口支援。
 宋人莊綽《雞肋編》記載:「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據此推測當時龍泉窯也能燒製秘色瓷,那就表示當時龍泉窯的技術可能也不亞於越窯。因此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當時由於進貢的瓷器數量過大,越窯已無力獨撐,甚至因為瓷土資源的過度損耗等原因,導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龍泉窯移轉,越窯先進的制瓷技術傳入龍泉,一批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身立命,龍泉窯的質量迅速提高。
 從此歷史的轉輪驅動著龍泉窯,以擔負「貢品」的和平使命,使其在青瓷歷史舞台散發耀眼的光芒,逐漸取代越窯躍升為江南第一名窯。

即時

〈社論〉化解紛爭 賴清德主席要以總統身分為重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國會改革法案,行政院立即...

陸官校友總會凱道慶黃埔百年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陸軍軍官學校校...

作賊心虛沒開大燈 勇警追毒蟲繩之以法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台北市警察局中正第二分...

婦陷投資詐騙損10公斤黃金 淡水警智破狡猾詐團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三芝一名黃姓獨居...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