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重建術 助一夜好眠

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的病患,少數為中樞型病變,需使用睡眠呼吸器改善外,8~9成的病人為阻塞型病變。(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 台中報導
 一名40多歲男子罹患呼吸中止症10餘年,有長期睡眠不足的困擾,黑眼圈也很重。由於工作需經常往返台北、高雄,日前開車途中差點睡著,嚇得他每次至少要下休息站3次休息才敢再上高速公路。經過睡眠呼吸檢測確診為阻塞型病變,血氧濃度很低,試著戴上睡眠呼吸器治療卻很難適應,也做過鼻中膈矯正手術,但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直到接受上呼吸道重建手術,才終於一夜好眠。
 弘光耳鼻喉科診所院長、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文龍表示,若要確定病人打呼是否有嚴重到罹患呼吸中止症,會先照X光、血液檢測及睡眠呼吸檢測,判定是屬於中樞型、阻塞型或混和型的病變;合併檢測腦部血液含氧量,正常數值是99~100,若低於85則為重度缺氧狀態。最後透過內視鏡檢查,清楚觀察呼吸通道結構空間的異常狀況。
 由於口腔呼吸道的軟顎黏膜組織缺乏彈性,懸壅垂過長平躺時就會遮蓋住口腔呼吸道;當空氣從鼻腔、口腔到氣管時,嘴巴打開、舌頭往下降,就會形成打呼。加上患者有重度呼吸中止,造成腦部缺氧,衍生出睡眠品質不佳、昏睡很久卻怎麼也睡不飽,隔天起床後精神狀態差等現象,連帶影響工作專注力與身體新陳代謝。
 許文龍建議以鼻腔與口腔涵蓋上呼吸道重建手術為整體考量,先將鼻中膈調整到正常的中線位置,利用高頻的無線電波修整中、下鼻甲肥大的黏膜與神經,同時將鼻甲左右向外擴張。口腔區的軟顎鬆弛問題則利用電波刀調整以增加彈性,再將過長的懸壅垂修除2/3。經過上呼吸道重建後,該病患呼吸道恢復暢通,達到預期改善的效果。
 針對不同患者在檢查完後會有不同的手術治療模式,除了基本上呼吸道的結構空間調整外;若併有中鼻甲、鼻竇及息肉問題,則必須進行進階版的處理。
 許文龍指出,呼吸睡眠中止症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也是成人猝死最大的原因,易引發代謝異常,包括腦部病變、心血管病變,甚至癌症好發率都比一般人提高近4成,以及呼吸道構造病變造成的缺氧問題。透過上呼吸道重建手術1次到位,術後約3週即能完全復原。